企業的設備部門常常被定義爲生產、工藝服務的部門,幾乎所有的人都這麼認爲。卻沒有人認爲這兩個部門不是誰爲誰服務的關係,而是合作伙伴關係,是兄弟關係。

設備需要停機檢修,往往不是設備部門說了算,而是生產調度說了算。生產調度爲了趕訂單進度,完成生產任務,常常不管設備的運行狀態,該進行的預防維修被砍掉,該實施的維護保養被省略。設備帶病作業,超負荷運行成爲家常便飯。一次筆者去一家鋼廠考察,領着我參觀的設備負責人常常提醒我注意繞開設備,說常有軋製中的鋼條從那裏跑出來傷人!足見其設備維護狀況之惡劣。

是否要停機檢修,生產調度說了算?

任何事物有優點必然有缺點,真理與謬誤本來是一絲之差,悖論總蘊含其中。

企業以生產爲主,以市場爲導向的策略是正確的,作爲設備部門肯定要爲這一宗旨服務。及時交貨滿足生產需求,追求企業效益最大化是所有部門的共同目標。正如一支足球隊,攻入對方的球門,守住自己的球門是全體球員的共同目標。當足球在對方球門附近時,所有球員,無論是什麼分工,都要配合進攻,以進球爲導向;當足球在自己球門附近,所有球員都要集中精力守住自己的球門,以不被對方攻破爲導向。在足球比賽中,每個不同分工的球員都是相互配合關係,而非服務與被服務關係。

同樣,企業裏的設備與生產部門也如此。效益最大化纔是企業的目標和追求。當設備劣化十分嚴重,繼續生產可能釀成嚴重的安全事故、嚴重的設備連鎖損壞和停機、環境的破壞、批量的質量劣化等問題,及時的預防性檢修就是企業的最高利益,就是企業利益的最大化。所有部門應該服從這一最高利益。反之,如果設備狀態尚可,因爲生產和市場形勢的需要,適當延長檢修週期,堅持生產仍然是允許的,等到生產忙季過後再安排檢修,我們稱之爲“機會維修”,這在國際上也是慣例。然而,如果因爲這種週期的延長可能導致嚴重問題的發生,設備和生產雙方就要通過有效的溝通機制,採取對策,以防止問題的發生。而非簡單的由某一部門說了算。

正確的生產與設備部門關係應該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溝通和合作配合的基礎之上的。當生產任務緊急,訂單交貨要求迫切時,維修部門要急生產之所急,密切配合生產部門努力完成工作任務,保證準時交付。當設備狀態不良,生產部門應該急設備之所急,全力配合設備部門恢復設備狀態,做好維護保養,甚至將部分生產人員派往檢修部門加以支援。當生產與維修產生矛盾,到底是生產爲維修讓路還是維修爲生產讓路,雙方要坐下來討論,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科學的決策是停機檢修還是繼續生產。而非武斷的由生產調度說了算。

從微觀上看,誰說了算是個權利分配問題。但從宏觀上看,則是個組織文化問題。傳統的組織文化是建立在分工和劃清責任界限的文化上。現代的組織文化更多傾向於合作型和責任型。所謂合作型和責任型組織主張責任覆蓋,邊界搭接,短路管理。即組織的不同部門具有共同的責任,以共同責任爲最高目標,在這樣前提下,分工的界限可以相互搭接和重疊,不留空隙。因爲任何所謂的分工,總會留下空隙的。當三車間的員工走到四車間辦事,發現四車間着火了,沒有任何責任分工告訴這位員工是否應該去救火,但責任會告訴他怎麼做。所謂的短路管理也是建立在責任基礎上的管理。傳統管理是上下金字塔結構。如果A部門需要B部門的支持,就要請示A、B部門的共同主管,主管批准同意或者指令給B部門,B部門纔會付諸行動。短路管理就是在需要和緊急情況下,A部門直接與B部門對接,可以不經過主管這一環節,採用工藝和責任優先,信息源指令的方式請求B部門支援,B部門根據責任和對信息的評估來付諸行動。以救火爲例,火光就是信息源,責任就是指揮棒。

責任性組織的溝通不限於上下級,橫向溝通也十分重要。互聯網時代讓部門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便捷。各個部門之間可以通過部門的信息傳遞來決定自己的行動。上下級的請示與批准,指揮與服從關係被侷限在一定範圍之內。管理重心下移是這個快速發展時代的特徵。

是否要停機檢修,是生產調度說了算?看似簡單的問題,蘊含着組織文化的大道理。修有道,治無疆。就是說檢修是需要原理支持的,治理是沒有邊疆界限,沒有止境的。讓我們共同探索設備管理的創新機制。

是否要停機檢修,生產調度說了算?

在企業,設備要做預防性維修,按照設定的週期,應該停機修理。一般都是生產調度說了算。

這涉及到公司的策略,是設備維護爲生產讓路,還是生產爲設備維護讓路。有人說這並不矛盾,磨刀不誤砍柴功,良好的設備維護更有利於生產的流暢運行。理論上是如此,在操作層面仍然是有很多問題的。因爲生產需要時間,維護、維修也需要時間。在有限的時間裏,做這個就沒有時間做那個,做那個就沒有時間做這個。到底是誰給誰讓路呢?

肯定的說:設備是爲生產讓路的!因爲設備不是花瓶,是要爲企業效益服務的。這個月的市場形勢很好,訂單很多,需要設備全力以赴的搞好生產,創造最大化的效益。如果設備部門一味強調要停機檢修,可能會貽誤創造最大效益的時機。維修活動適應生產的節拍,我們稱之爲機會維修,這是正確的,也是允許的。

那麼,如果設備狀況十分惡劣,繼續開動可能造成更大生產損失,甚至造成安全、環境以及職業健康傷害。那麼是否還是設備維修爲生產讓路呢?當然要尊重科學,要做正確的決策。

其實,生產與設備維護就如同人在工作和身體之間的平衡一樣。有的人總是拼命的工作,不做任何修整和“保養”,直到一天累倒,直到透支體力,傷害健康,甚至病入膏肓,無藥可醫,把“本錢”消耗殆盡。還有一類人,總是小心翼翼,很注意自己的身體,對待工作和事業就馬馬虎虎,也許身體尚可,但對組織和社會的貢獻寥寥。從組織和社會的角度,我們既不希望是第一種人,也不希望是第二種人。我們需要一個能夠平衡好工作和身體的第三種人。這種人,既能夠努力工作,創造價值,又能夠保持健康體魄。這種情況就如同設備與生產的關係一樣:我們既希望設備保持良好運行狀態,又希望其產出最大價值。就是俗話所說,又要馬兒快快跑,又要馬兒少喫草,身體好。這就是一種平衡。

企業在設備保養和維修上是需要投入的,而且這一投入是會有產出的。隨着企業在設備維護保養上的投入加大,設備故障停機所造成的生產損失就會減少,但投入的費用以及預防維修停機費用也會增加,工廠要始終尋找一個綜合費用最小化的平衡點。過強的預防維修投入以及停機檢修安排,不但造成維修過剩的浪費,還會帶來停機效益損失。反之,維修不足會造成故障停機增加,生產損失加大,甚至導致設備的連鎖損壞,影響安全和環境。這也不是我們所希望的。

圖1給出某企業的案例,顯示維修投入增加的效果。

是否要停機檢修,生產調度說了算?

圖1 某工廠維修投入與產出變化案例

這裏維修投入包括維修的人工和換件費用,還包括維修停機損失費用。從2009到2010年的對比可以看出,維修投入在2010年增加了一倍,而產出增加值爲投入的4倍,剩餘的價值達到3倍。這樣的投入產出比是令人滿意的。

如果工廠經理明白了維修投入產出的概念,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做好這一平衡了。

首先,維修部門要對設備狀態及其故障後果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是正確決策的前提。維修部門積極引進狀態監測和預知維修手段,並對各類設備及其各類故障後果給出評估。如果某類設備按照劣化狀態以及耗損週期,應該進行預防性維修了,而且其故障後果比較嚴重。要做出分析報告。

工廠要建立維修經理、主管工程師和生產經理以及生產調度一起參加的例會。在會議上由維修經理報告某類設備狀態及需要進行預防維修的理由、依據。由維修和生產經理協商確定預防維修的時機和停機檢修週期,下達相關準備指令。這一具有協調、平衡功能的例會制度十分重要。而是否避免太多爭論和分歧就是團隊合作文化和共同的願景和目標。如果會議效率不高或者無法達成一致,就需要高層領導參與協調和決策。

在我國的一些企業,甚至出現了工序優先和短路管理的文化。這是一種很好的合作和責任型組織文化。工序優先就是在生產期間,生產經理最大,其他部門經理服從生產經理調度指揮,一切爲了保產!在檢修期間,維修經理最大,其他經理服從維修經理指揮,儘量縮短檢修停機時間,保證檢修質量。他們雖然是平級的,不需要他們的上級來協調,在工廠總體目標和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相互之間可以建立指揮和服從關係。

生產經理和維修經理的協調會議,就是典型的短路管理。如果不能協調,就只能通過上級領導來繞路決策了。

最優秀的管理,組織是無邊界的,決策來源於信息源。就像人們發現三車間起火了,火光就是命令。每個發現火情的人不必依賴上級指令,就衝上去救火,搶救傷員。這是典型的不依賴行政命令指揮的行爲。

在企業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是否停機做預防維修,到底是誰說了算?這個答案隱藏在組織文化和可操作的執行制度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