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杭州交通918、19樓、澎湃新聞、IT之家、湖北經視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你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剛說了想喫什麼,手機就蹦出了它的推薦;剛說了要買什麼,就出現了廣告。可是,手機怎麼知道你剛剛說了什麼呢?有一位網友跟媒體溝通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他懷疑外賣App在“偷聽”自己說話。

網友遭遇:餓了麼在“偷聽”我嗎?

2018年11月中旬,上海的孫女士在和同事閒聊時提到想喝co**奶茶,在打開餓了麼App時,在推薦商家首位看見了co**奶茶。

讓孫女士疑惑的是,自己之前從未在餓了麼買過Co**奶茶,在她手機後臺,同時打開了淘寶、微信、知乎、微博等多個App,“此前也沒有使用任何手機App搜索過Co**奶茶的相關信息。”

無獨有偶,北京一位網友燃玉(化名)在2018年11月14日晚上8點左右,跟朋友說想喫鰻魚飯,1分鐘後打開支付寶上的餓了麼應用,推薦位頂部恰巧顯示着一家鰻魚飯的外賣店此時距離他上次下單鰻魚飯相隔23天。

爲了再次驗證這一現象是否純屬巧合,次日中午,燃玉自行對着手機進行了一輪測試。在沒有打開應用的情況下,他大聲說想喫披薩,隨後纔打開了支付寶裏的餓了麼應用,在推薦位首頁中出現了一家披薩店,“這家店的披薩我曾經點過,但也應該是半個月前。”

媒體測試:概率超過70%

孫女士和燃玉到底是杞人憂天還是確有其事?從2018年11月到2019年3月,有媒體記者用了3個多月的時間,通過模擬用戶使用場景,對安卓手機、蘋果手機、蘋果平板電腦上的餓了麼和美團外賣進行了多輪測試。

2018年11月19日,測試者以兩款蘋果手機爲測試工具進行了測試。首先,打開餓了麼App和美團外賣App,確認前三屏推薦商家,然後關掉屏幕(兩款App應仍在後臺運行),隨後兩名記者以聊天的形式提到,中午要喫日式料理(爲了保證測試公平,記者選了一類從未點過或搜索過的飯食)。

兩分鐘之後,再次進入餓了麼,首屏第二推薦位出現一家“**屋日式料理”。蹊蹺的是,兩分鐘後,當記者再次打開頁面,這家店又神奇地消失了,而原先第一位和第三位的商家卻都沒有變。

這是巧合嗎?關掉屏幕後,兩位記者繼續聊着日本料理,6分鐘後再次打開餓了麼,這家神奇的“日式料理店”又出現了,只是這次位置下降到了第七位。再次關掉,兩分鐘後再次打開,同樣的事情發生了,這家店又消失了,而其他推薦商家基本保持沒變。

第二天,記者將天貓、微信的麥克風權限都取消,再次進行測試,相關情況沒有出現。

經過長達3個月的多輪測試,但不同的是,第一次測試同類情況比較多見的餓了麼,在今年1月1日以後,此類現象基本消失。但原本情況並不明顯的美團外賣,態勢卻有上升之勢。

餓了麼、美團回應:不存在“偷聽”

到底這種推薦店鋪的出現,

是什麼原因呢?

餓了麼相關人士表示

所謂“監聽用戶日常對話並做信息分析”,是一種無端猜測,餓了麼既沒有做類似的產品設置,也不具備相關技術條件餓了麼嚴格保護用戶隱私,任何必要的信息採集都會在取得用戶事先同意的前提下進行,在合法合規的範圍內使用。

美團人士則回應稱

有關“根據麥克風收錄的語音關鍵詞爲點外賣的用戶做推薦”的行爲並不存在,美團外賣只會在獲得用戶語音使用授權,且用戶主動發起美團外賣App內的語音輸入行爲時,纔會使用麥克風。此外,美團外賣僅會在用戶表達了明確需求信息、進行主動查詢後,纔會進行相關推薦輸出。

被懷疑在“偷聽”的APP還有很多

有“被偷聽”疑問的並非只有孫女士和燃玉,涉及的App也不只是外賣。

更多網友也坐不住了

紛紛出來分享自己的相同遭遇

有“業內人士”出來表態

稱“偷聽”一說純屬想多

在社交網站上搜索“App偷聽”的關鍵字,

類似案例不勝枚舉。

比如,知乎網友“米可”和朋友聊到單位的富貴竹花瓶,當天晚些時候便在淘寶上看到了富貴竹相關的店鋪推廣;

知乎網友“不想起牀”在睡覺之前給寶寶講古埃及文明,隔天便在淘寶上收到了金字塔擺件和木乃伊擺件的推送;

還有人表示跟家人對話說要去超市買牙線,晚上打開京東,在推薦裏就看到了牙線的推薦等等……

但有一個巧合是,今年1月開始,陸陸續續有大量App更改了自己的隱私政策,隨着國內《網絡安全法》收緊,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簡稱GDPR)給谷歌等互聯網巨頭開出罰單,對於用戶的個人信息獲取、App權限的索取,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們明顯變得謹慎許多。也正是今年1月之後,餓了麼上再沒有同類現象在測試中被發現。

一定要注意App的權限設置啊!

遇到過這種情況的戳下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