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喫苦耐勞、敢闖敢幹、開拓創新的蘭陵人,緊跟時代潮流,勇敢“走出去”,以異地農場、候鳥遷徙式的蔬菜種植模式,在“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留下了鮮明生動的蘭陵印記,推動“蒼山菜”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近日,大衆網臨沂站、蘭陵縣委宣傳部聯合策劃,通過走訪北京、河北、內蒙古、甘肅等地,揭祕“蘭陵人”如何不斷尋求新的發展空間,讓“蒼山菜”在世界舞臺大放異彩,深入報道“一帶一路”上的蘭陵力量。

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元迪 王雷 見習記者 李秀才 通訊員 李桂東

二十世紀90年代末,李強、宋友誼等人在十七八歲的年紀離開家鄉,來到千里之外的河北、內蒙古等北方城市闖蕩,成爲第一批在“一帶一路”沿線創業打拼的蘭陵人。他們從最初單純的蔬菜收購批發,到異地錯季種植,一步步發展壯大,讓“蒼山菜”在北方遍地開花。

敢於“喫螃蟹” 從無到有種出新產業

2019年7月29日,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來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商都縣小海鎮向陽村,見到了正在田間來回穿梭忙碌的李強。此時他種植的3000畝蕪湖椒喜獲豐收,鄉親們正加緊幫忙採收,個個笑逐顏開。

“近三年市場行情都很好,辣椒最貴的時候能賣到4元一斤,兩三個月可賺400餘萬元。”李強告訴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因爲特有的生長環境,他們栽種的蕪湖椒口感佳、質量好,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商都氣候涼爽,晝夜溫差大,白菜、甘藍等蔬菜很常見,但卻沒有人種植蕪湖椒。作爲在當地第一個敢於“喫螃蟹”的蘭陵人,李強也是由小及大,一步步摸索着前行。沒想到第一年就大獲成功,從最初的幾十畝發展到現在的幾千畝,賺得盆滿鉢滿,很多經營戶前來取經。

“當地農戶一開始不認這種辣椒,也不願意種。我們就自己幹,從幾十畝發展到幾千畝,村民見效益好願意種了,也吸引很多老家人前來發展。”

在李強的帶動下,短短几年時間,商都縣的蕪湖椒種植戶由最初的幾家,發展到了今天的幾十家,而且絕大部分種植戶都是蘭陵人,全縣蕪湖椒種植面積達到2萬餘畝。

蕪湖椒對當地人來說是一種新鮮事物,爲提高當地農戶的栽種積極性,李強每年都與當地百姓簽訂合同,提供種子和技術支持,按保護價回收,幫當地村民增加經濟收入。此外,李強每年還從蘭陵老家帶300多工人前來採收,並隨着種植面積的擴大每年的工人數也逐漸增加,車接車送,食宿免費,兩月時間每人可賺1萬餘元,也幫助了老鄉增加收入。

爭當“追季者” 全國種四季收年入千萬

“蘭陵蔬菜的高質量有口皆碑,不愁沒有市場銷售,只需思考如何擴大產量,保證不間斷向市場供貨。”爲保證一年四季不斷爲客戶供應新鮮蔬菜,李強、宋友誼他們還根據經緯度不同,在蘭陵、濱州、德州、杭州、珠海等地各自建立了種植基地,不僅將“蒼山菜”種到了全國各地,還做到了四季皆有菜收。

“我們就是隨着季節走,跟候鳥遷徙似的,一年中哪裏適合芹菜生長,我們就奔往哪裏待上幾個月,之後再轉移到下一個地點。”李強告訴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剛入行那十幾年全國各地跑蔬菜收購,他們很清楚什麼時間哪裏蔬菜該收,又該去哪裏買菜。

據瞭解,李強、宋友誼等第一批來到北方的蘭陵人,最初活躍在河北張家口的張北縣,一邊收購蔬菜一邊種植西芹。積累一定資本後,他們開始思考擴大種植面積、開拓更大市場,經多番走訪考察,一部分人留在張北縣,宋友誼去了甘肅蘭州,李強來到了內蒙古商都。

李強除種植菜椒的商都外,在全國還有濱州、杭州、德州、珠海等四個西芹種植基地。宋友誼在甘肅永昌縣“專職”種西芹,此外在臨沂、德州、杭州、蘭州等地也有西芹種植基地。每人在各自區域都是遠近聞名的“蔬菜大王”,“蒼山菜”種植面積上千畝起並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年產值少則上千萬元,多則五六千萬元,帶動了周邊村民增收和當地經濟發展。

喫苦走出致富路 “切頭削根”創新引潮流

“蘭陵人最擅長的,就是在第一時間知曉哪裏有高質量的蔬菜,並依託家鄉完善的運銷體系運到市場售賣。”8月1日,宋友誼在接受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採訪時說,高品質的蘭州西芹剛出現在市場上就吸引了他的注意,並進行了實地考察。

據悉,多年前永昌縣芹菜銷路較爲單一,在賣不出去的情況下,當地農戶需要開着三輪車,沿着312國道到350公里外的蘭州市場售賣,僅路上就要跑兩天。而蘭陵被譽爲“山東南菜園”,蔬菜能運到南方市場除了蔬菜品質夠“硬”,還有龐大的運銷隊伍做支撐。永昌縣自然條件適宜西芹種植,宋友誼就思考着與當地蔬菜經濟人合作種植西芹,種植面積以每年增千畝的速度不斷擴大。

宋友誼不僅敢闖敢幹,而且善於創新、緊跟市場潮流。“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們也應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蔬菜品質,特別在包裝水平方面。”

宋友誼每天有四五兩車西芹要運往廣州,路途遙遠時間長,怎樣讓芹菜保持新鮮成了他最掛心的問題。芹菜屬綠葉菜類,一般不太適合長途運輸。除採取冷鏈模式外,宋友誼自創“切頭削根”處理法,在芹菜進入冷庫前就將易爛的根部和菜葉處理掉,這樣不僅賣相好看,也保證了芹菜在長途跋涉後仍然新鮮。

“切頭削根”出精品,宋友誼的每斤西芹總比其他菜農多賣3到5毛錢,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很多人看後紛紛學習效仿,引領了潮流。

“蘭陵人能喫苦,本地人不能幹的活咱們能去幹,還要幹出彩,幹出事業。這麼些年一路跌跌撞撞地走過來,如果沒有這種品質,我們也不可能做到現在的規模。”宋友誼回憶多年來的在外闖蕩經歷,無不感慨地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