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海之後,北京也於8月5日完成了首例同性伴侶監護公證。

北京完成首例同性伴侶意向監護公證

意定監護的法律依據

2017年10月1日開始,《民法總則》將意定監護的適用人羣範圍從精神病人和60歲以上老年人擴大至所有具有完全民事行爲能力的成年人。

《民法總則》第三十三條:具有完全民事行爲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協商確定的監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爲能力時,履行監護職責。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二十六條:具備完全民事行爲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在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自己關係密切、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的個人、組織中協商確定自己的監護人。監護人在老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爲能力時,依法承擔監護責任。老年人未事先確定監護人的,其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爲能力時,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確定監護人。

什麼是意定監護?

意定監護,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爲能力的成年人與其近親屬、其他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的個人或者有關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協商確定的監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爲能力時,履行監護職責。

意定監護公證的作用:

1 被監護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爲能力的成年人)在有意識能力時選任監護人(近親屬、其他意願單人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

2 監護人按照被監護人意願處理事務。

3 照管被監護人喪失意識能力後履行監護職責。

4 意定監護和遺囑不同,不直接參與遺產分配。遺囑解決去世後的遺產處分問題,而意定監護解決的是人在世時但喪失民事行爲能力或者無民事行爲能力時的監護及財產處分問題。

5 意定監護優先於法定監護。

目前意定監護多運用於面臨着諸多現實問題和法律困境的 LGBT 羣體,希望藉此證明賦予同性伴侶對自己人身和財產的監護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