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深改會議再現“中國製造2025”(圖)

  因日前中國兩會上總理李克強(專題)政府工作報告不再遵循舊曆提及中國製造2025”,引起外界多種猜測。但於當今中共決策者而言,無論外部如何風雲變幻,推動製造業升級,謀求在全球產業鏈的上游攀升的目標不會改變.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簡稱深改委)第七次會議的召開便驗證了這個邏輯。

  

  “中國製造2025”名字的淡出被認爲是中國從高調推出再進入“韜光養晦”的戰略調整(圖源;VCG)

  北京時間3月19日,由中國黨政“一把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專題)、中國總理李克強及一衆官員參加的深改委第七次會議召開,此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促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石油天然氣管網運營機制改革實施意見》、《關於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關於深化消防執法改革的意見》等文件。其中《關於促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的出現便是指向中國繼續推進“中國製造2025”的例證。

  “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國務院推出的一份旨在將中國打造成製造業強國的戰略方案。按照中國官方的設想,爲實現這一目標將分三步走。第一步即是用十年時間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的基礎上到2025年中國製造業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買上新臺階,形成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羣;第二步是到2035年中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全面實現現代化;第三步是到中共建政一百年也即2049年中國製造業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爲推進中國製造業的逐步升級,中國政府以涵蓋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牀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生物醫學、新材料等新興技術產業領域爲重點加以扶持,而此次發佈的《關於促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便在“中國製造2025”方案裏重點推進的“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範圍。

  然而,這份被中共高層高調推出的戰略計劃推出還沒走完“第一步”便被美國盯上,2018年初,美國以關稅爲由向中國發動貿易戰,而隨着兩國不斷交鋒,美國鷹派官員透出發動貿易戰是介意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在整個2018年中美貿易談判的一波三折中,“中國製造2025”也逐漸“消失”在中國官方的對外話語中。

  大約是在2018年下半年開始,中共高層乃至官方媒體,幾乎不再在公開場合提及“中國製造2025”,及至2019年的中國全國兩會政府報告。自2015年“中國製造2025”首次出現在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後便成爲其每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項重要內容。2015年稱“啓動實施《中國製造2025》,擴大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2016年稱“實施‘中國製造2025’,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2017年稱“全面實施《中國製造2025》,部署啓動面向2030年的科技創新重大項目”2018年稱“推進智能製造,創建“中國製造2025”示範區”。

  但這種表述止於2019年,在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通篇不見“中國製造2025”。

  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甫一出爐,外界即注意到這一變化,於是猜疑中國是否迫於美國壓力準備放棄“中國製造2025”。其實不是,無論是此次的文件還是此前中共高層的表態都否認了這種猜想。

  2018年12月13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政治局會議佈局2019年中國經濟發展時,強調“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推進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在2019年中國全國兩會上,李克強在政府報告中雖然不再提及“中國製造2025”,但其稱“促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爲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這些其實也是“中國製造2025”的別樣表述。

  此外,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還有一段這樣的表述“在國際形勢複雜多變的背景下,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按確定的目標和部署推進工作”。對於這樣的表述,有心人士或許明白,自中美貿易戰進入中期談判階段,中國官方就開始屢屢放出此種論調。

  由此可見,中國對“中國製造2025”的淡化處理不過是一種戰略轉移。中國並未放棄“中國製造2025”背後的核心訴求——推動製造業升級,謀求在全球產業鏈的上游攀升。這不僅是中國國內經濟改革的固有議程,也是中國謀求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成爲重要參與者,從而助力中國復興的願景所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