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有一大臣成皇帝心腹,结果他的父亲却愁眉苦脸道:家族危矣

有这么一句俗语,狡兔死走狗烹,说的是当猎人抓住了兔子之后,而他的猎狗却也失去了作用。而这句话最早是出自《史记·越世家》,范蠡曾劝说越国宰相文种: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让他赶紧急流勇退,不然日后恐有不测,结果文种不听范蠡的话,最后惨死。

而汉初三杰之一大将军韩信,临死前也发出这样的感慨。除了韩信之外,历史上还有许多人遭遇过类似的事情。比如战神白起,他是秦国大将军,最著名的便是长平之战,坑杀战国四十多万降兵。

因为白起功高盖主,又被同僚嫉妒,后来白起已经认知情况到了危急时刻,便称病不再领兵作战,然而后来秦昭王把他贬为平民,范雎等人却不依不饶,在秦王面前谗言诬告,于是秦昭王赐死了白起。

又比如汉朝名将周亚夫,为平定七国之乱立下大功,然而汉景帝却以非少主臣也的名义将他逮捕入狱,周亚夫觉得冤枉,以绝食抗议,结果五天不吃不喝最后饿死在监狱中。

而今天小编则重点给大家说说这么一个故事,也是关于汉景帝时期发生七国之乱这一事件。主人公叫做晁错,是汉初名臣,在汉文帝时期,当过太常掌故,后来又当了太子舍人。虽然在文帝时期,晁错并没有受到多大的重用,可已经进入了文帝的视线内,是他认可的大臣。

从晁错后来担任太子舍人可以看出来,这职位是辅佐太子的,也就是辅佐未来皇帝的,这是文帝对晁错的信任,虽然晁错当时提出了许多有利于社稷的建议,文帝并没全部采用,只是用了部分。

那么晁错哪些良计被汉文帝置之不理?其中有一条就是“消藩”,当时文帝执政中后期,诸侯国权力过大,已经开始威胁到汉朝中央的统治,而晁错又是一个以国家社稷为重的汉臣,不愿意看到诸侯国太强大,而危害到汉室江山,于是他主张一系列的消藩运动,消弱诸侯国权力。

可能当时汉文帝觉得时期不成熟,还不能有大动作,所以这一建议并未采纳,可汉文帝并没有拒绝,他心里还是想稳固统治,于是没有将晁错罢官,而是让他当太子舍人,目的就是想让儿子完成消藩大业,让晁错去辅佐他的儿子去鼓捣这些事。

后来文帝驾崩,汉景帝即位,而晁错便开始得到了汉景帝的重用,成为他的心腹大臣,先后担任内史,御史大夫。而晁错也提出了许多良好建议,比如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积极备御匈奴,然而他还提出一个之前的老建议,那就是消藩。

晁错是坚定的消藩派,他跟汉景帝说,诸侯国势力和权力越来越大,会危害到汉室,必须整治。于是汉景帝开始让晁错负责消藩这件事,于是晁错成为皇帝的宠臣,一时风光无限,可是他的老父亲却却愁眉苦脸道:家族危矣。晁错的父亲还特意跑到京城见晁错,当面指责他: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然而晁错却说: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最后晁错的父亲大哭道: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于是晁错的父亲服毒自杀。果然十几天后,因为晁错一系列消藩举动惹恼了诸侯国,于是诸侯国发动“七国之乱”,而且朝廷百官也口诛笔伐晁错,把一切过错推到晁错身上,汉景帝见事情闹大,不好收场,只好把罪魁祸首晁错腰斩平息怒火。

而且晁错一家老小也全部被处死,而当初晁错的父亲说得好一一应验。值得一提的是,晁错死后,诸侯国怒火并未平息,于是汉景帝发兵讨伐诸侯国,结果不出三个月,居然平息了这场七国之乱。

有人说:晁错一心为汉室着想,结果被汉景帝出卖了,也挺可怜的。对此,你怎么认为?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人和本文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