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天知道(哆咪) 砍柴書院專欄作者

最近《長安十二時辰》火了,一經出世,便拿下豆瓣8.7分的高分。

這部口碑爆棚的電視劇最讓人大呼過癮的,是導演曹盾將盛世大唐和千年長安還原在觀衆眼前。

栩栩如生的長安城頭,市井氣濃郁。香氣撲面而來的各種美食,勾起我們對一千多年以前,那個偉大恢宏朝代的嚮往與好奇。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長安城的繁華美麗,絕不僅僅在此。

唐朝“萬國來朝”的鼎盛。除了經濟繁榮以外,詩歌創作也到達了頂峯。

據《全唐詩》記載,唐朝享國289年間,唐詩的創作有48900多首,像李白、杜甫、王維、宋之問等特別突出的詩人有50多位。

有人問,唐詩的世界裏都有什麼?

你會不會有那麼一刻,站在城市街道,望着萬家燈火、心緒起伏,午夜夢迴恍惚不知自己身在何處,發現時光蹉跎,自己又添了一些白髮……

內心百感交集,卻只能發出最簡單、直白的幾個嘆詞。

其實,無論時代如何發展,人生的體驗都是大同小異,我們經歷的歡聚別離、欣喜悲傷,1000多年前的唐人也有。

不一樣的是,他們還有詩。

所以,當思念遠處的親人,張九齡會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來訴說心中最柔軟的渴望。

告別時刻,李白用“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述說對朋友的不捨和祝福;

大學紛飛的山谷中,柳宗元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塗抹出一幅水墨畫卷……

這些有趣的唐詩,都是盛唐留給我們的珍貴寶物,值得代代傳承。

武亦姝,那個曾經在《中國詩詞大會》冠軍女孩,以613分的成績被清華錄取。網友們稱讚:“這個00後美少女滿足了人們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那個在舞臺上“飛花令”出口成章的高中女生,妥妥的學霸一枚。可是比起才華,老師和同學對她更深刻的印象是淡定。

連蒙曼教授都說,詩歌已經滲透到武亦姝的內心,她氣定神閒的樣子,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最好地詮釋。

我們更多人用十年的時間學唐詩,卻是用一輩子忘記唐詩。

很多孩子的語言啓蒙就是詩詞,他們背起來看似朗朗上口,並沒有體會詩中意境。

學詩最忌諱“死記硬背”,因爲忘得快還不理解。

孩子最喜歡的是聽故事,最有效果的學習祕籍是“主動”。

把這兩件事跟唐詩結合起來,六神磊磊做到了。

《給孩子們的唐詩課》裏,他用風趣幽默的語言,金庸武俠式的解讀,把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們的故事娓娓道來。

另闢蹊徑、獨具一格的唐詩課,拉近了孩子與歷史的距離。

六神磊磊是誰?

六神磊磊原名王曉磊,因爲特別招蚊子喜愛,六神花露水不離身,所以有了這個外號。

癡迷金庸,加上在新華社任職的經歷,他自成一派,開創了以時評體講述金庸江湖的流派。

但其實,他還是一位資深詩詞愛好者。

當六神磊磊遇上唐詩,那些深藏在書卷中的名字,就像是被重新注入靈魂,賦予生命。

因爲他靈動的語言,讓唐詩從高深莫測變得觸手可及。

歷史小說家史傑鵬曾這樣評價他:“唐詩比他熟的,遠沒他文采好;比他文采好的,唐詩遠沒他熟。”

六神磊磊歷時兩年多,和一衆專家一起爲孩子們精心打磨的《給孩子們的唐詩課》,用68課時,領着孩子們在100首唐詩裏,打開愛上唐詩的大門。

沒有填鴨式的死記硬背,沒有全盤逐字逐句的賞析,帶着孩子們穿越到公元618年,做他們的遊伴。

孩子們在會心一笑之餘,不知不覺記住那些膾炙人口的經典名句,內化爲生命中的印記。

在六神磊磊的眼裏,江湖和詩人密不可分。

他用唐詩界的“華山論劍”作爲唐詩課的開篇:鸛雀樓之戰、旗亭之戰、綵樓之戰。

宋之問憑藉“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贏下“綵樓之戰”。

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贏了綵樓之戰的宋之問,夜遊杭州靈隱寺,詩興大發。

可寫到一半,一籌莫展,被一旁的掃地僧用“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輕鬆解圍。

那位掃地僧就是在7歲時寫下《詠鵝》的駱賓王。

《唐詩課》中每位詩人的故事都精彩有趣,就像是一部唐朝詩人的“祕密檔案”。

這些點滴串在一起,彷彿描繪出一幅時代的畫卷,整個唐朝的起落興衰盡顯其中。

更有趣的是,六神磊磊“請來”大家熟知的大咖李白當領隊,帶領大家一同品味唐詩的興衰史。

作爲盛唐詩人的代表,李白的寫詩史就是一段濃縮版的唐詩發展史。

“李白的偶像死了”、“李白杜甫的教科書,已經悄悄編好了”就是介紹唐詩的興起。

李白的偶像謝朓離世後,古詩詞一度陷入沒落。直到武則天時期,初唐四傑、文章四友的出現,唐詩再次興起。

唐詩的魅力不僅在於文字的精煉與優美,更在於文字背後深藏的文化底蘊。

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一段段真實的故事,讀懂詩歌真正的含義,發現生活中更多、更深刻的美,這纔是學習唐詩真正的意義。

解讀金庸已經讓他粉絲超過百萬,耗費心思和巨資製作唐詩課,爲的是什麼呢?

六神磊磊說,在網上開《給孩子的唐詩課》,完全是被孩子們的純真、善良以及對唐詩的興趣所打動。

有一次,他在給孩子們講《那一年,李白的偶像死了》時,講到南朝詩人謝眺遭人迫害,最終冤死在監獄。

孩子們不忍心聽故事的結尾:“這麼好的大詩人,怎麼能有這樣的結局!”

孩子的心就像水晶一樣純真。所以錄製《給孩子的唐詩課》時,每一期他都專程前往北京和專家認真探討選題,一點一點摳細節。

給孩子們講課,是有難度的。要“投其所好”,不然內容再好,孩子不願意聽也是枉然。

六神磊磊在聊到講唐詩課的心得時,說到:“孩子們最大的特點是不悶,一旦把他們調動起來,課堂會‘炸’。”

在他看來,學好唐詩,更重要的是感興趣,而感興趣的方式就是追溯詩人和詩歌背後的故事。

他不強迫孩子背唐詩,只負責讓孩子愛上唐詩。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喜歡金庸武俠,家長大可不用阻止,還可以建議孩子們去閱讀宋史、明史,更好的瞭解故事發生的背景。

偏門進正門出,是引導孩子閱讀不錯的方法。

《給孩子的唐詩課》,雖然讀者是孩子,但其中道理老少皆宜,很適合親子共讀。

書中對於如何教育孩子,六神磊磊也做出了很好的示範。

“從已知到未知”,從已知出發,領先孩子半步就可以了。

比如,你給孩子講:“南朝有個大詩人叫謝朓。”

他們一定會覺得無趣,但如果說這個人是李白的偶像,孩子就會想:“哇,李白的偶像那得有多厲害呀。”

每一節唐詩課都給孩子們留有課後作業,目的是讓他們主動閱讀思考。

比如,《登鸛雀樓》的作者在歷史上被認爲除了王之渙還另有其人。孩子們可以試着查一下,另外一個作者是誰?

讀懂唐詩,不僅能讓孩子品得古漢語妙趣,還無形中鍛鍊了他們的思辨力。

用怎樣的語言思考,就會用怎樣的語言說話。

主動探索感知唐詩世界的奇妙,文學氣息自然孕育出來。

讀詩就是讀歷史、讀人性、讀人生。

作家周國平說:"一個獲得生活的充實和心靈的寧靜的人,會有足夠的勇氣去承受外界的壓力。"

孩子們在詩詞裏領悟到的樂觀、豁達和堅強,足以教會他們如何在浮躁的社會收穫內心的寧靜。

朝代會消亡,詩人會老去,可是詩歌彌留的醇香,會一直駐足在孩子成長的軌跡裏。經過了歷史的沉澱,散發更動人的芬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