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目前有300多家高校開設了“主持專業”,由於主持人這一職業的特殊公衆性,開辦“主持專業”的高校趨之若鶩,每年招收學生逾萬,並不斷升溫。然而,全世界除了中國之外,都沒有所謂“主持專業”。國外的新聞主持人一定有記者的身份,他們的娛樂主持人一定有演藝的背景。

好的主持人應該術有專攻,應該是這一領域的行家裏手。脫離了特定的專業背景,所謂的“主持專業”是不存在的,也培養不出真正優秀的主持人。

數百高校紛開專業

1993年9月18日,趙忠祥拜訪美國公共電視網創始人詹姆斯·德先生。對方答:“主持人不是經過培訓的,美國沒有科班出身的主持人。”而在我國,播音專業自從1963年開設以來,已經發展爲從大專到博士的系列。1998年教育部把播音專業改名爲“播音與主持專業”。初時,開設該專業的高校僅在京滬兩地有三五家,時至今日,主持專業已經遍佈全國近30個省市和自治區,有300多家高等院校設有該專業,每年有逾萬學生從這個專業畢業。

只學主持成爲“裸奔”

“主持”的概念必須加上“新聞”“綜藝”“體育”等外延,才能明確。換言之,不存在“主持能力”這一純粹、單一的能力,而是一種基於某一類學科知識爲背景的綜合能力。這就好比人必須穿上衣服才能出門,各種衣服就好比各類學識,如果不穿衣服出門,就彷彿“裸奔”。現有的不依傍“新聞”“綜藝”“體育”“心理”的主持專業,就好比主持專業的“裸奔”。

“裸奔”的主持專業學點什麼呢?用三句話概括:學說普通話、學用普通話說好話、在動作中說好普通話;亦即:口才、禮儀、普通話。央視節目《挑戰主持人》的主持人馬東接觸的大多爲北方院校的播音主持專業學生,普遍反映是:“我上當了!交了很多錢,但是沒有學到什麼。”

分科培養纔是方向

既然主持不能成爲獨立的一門學科,那麼應該如何培養主持人呢?孫祖平提出,電視節目主持人應該分門別類,就像培養醫生要分內科外科小兒科一樣。不可能培養包治百病的醫生,也不可能培養萬能型的主持人。因此,體育主持屬於體育學科,是體育學專業的一個方向;新聞主持屬於新聞學專業的一個方向,文藝主持屬於藝術學的一個方向……剛從上戲獲得MFA藝術碩士學位的主持人董卿,其學位屬於“藝術學”,也就是說上戲主持人班培養的“主持人”,其實是“綜藝節目主持人”——首先培養的是藝員,然後加上“主持課”。

由此,“主持”被消解在各個專業領域之下——這也就解釋了中國農業大學也能開設與農業相關的電視節目主持人的道理。於是,“我們又回到了起點,就像美國等世界其他國家一樣,沒有主持人專業教育。”

小調查

業內人士眼中的主持專業

楊瀾:隨着電視的日臻成熟,對主持人的評價標準會更多地放在主持人本身的涵養素質與節目的相配性……我們將很難再信任一個過於年輕的面孔分析中東局勢,也很難再容忍一個空虛的頭腦煞有介事地教訓觀衆,無論他們多麼上鏡。

中央電視臺副臺長孫玉勝在《十年——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一書中也尖銳地指出:優秀的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不是由院校專門培養出來的。正如院校中不可能設有“經理專業”和“部長專業”,優秀的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也不應該產生於某個院校的某個專業中,而應該和經理、部長一樣,通過實踐的檢驗來選拔,新聞節目主持人必須來自優秀的新聞記者。

中央電視臺另一位高管時間,曾推出白巖松、崔永元等主持人,被認爲是“挑選和培養主持人的高手”,在他看來,選擇主持人最重要的一個標準,是具有思考力。汪繼芳、李幸著《身在幕後》收錄了他這樣一段話:“爲了使成功率更高,我首先是在學者和記者這個圈子裏面找這樣的人才”“這是我們管理層一個非常明確的思路:培養自己的出鏡記者,再把自己的出鏡記者培養成名主持人。”

以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教授吳鬱爲負責人的《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綜合素質研究》項目組曾採訪過一些業內人士,他們也表達了對主持專業的憂慮:馬東做《挑戰主持人》接觸的大多爲播音主持專業的院校的學生,他反映:“每年我們有兩三百人,接觸了這麼多,他們一般都是學播音主持人專業的,他們共同的困惑,到我們這兒第一句話就是:我上當了。就是交了很多錢,但是沒有學到什麼。”鳳凰衛視中文臺副臺長劉春則以激烈和極端的言辭表示:“真的是用專業的訓練閹割了一個人廣泛的愛好,形式的訓練影響了一個人對內涵的追求。”

全媒體主持綜合編輯

深度聚焦媒體轉型中的播音主持行業

微信ID:quanmeitizhuchi

長按二維碼關注全媒體主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