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大學巴黎國際時裝藝術學院(Shanghai University - MOD'ART International),成立於2003年,被外界譽爲”上海時裝界的黃埔軍校“,是國內第一個在上海創辦的中法合作時裝設計學院,國內率先引進奢侈品營銷與管理專業。如果巴黎沒有了奢侈品, 那絕對免不了一場激烈的碰撞, 畢竟奢侈品是巴黎人的生活方式, 打破這種世世代代的習慣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圖片來源:上海大學-巴黎國際時裝藝術學院

一座曾經和奢侈, 富庶,精緻等字眼緊密相連的城市,似乎正在往相反的方向走去。 Z世代(95後,出生在1995-2009的羣體)是這股潮流的引領者, 千禧一代(關於他們的現狀, 戳這裏看看)也緊隨其後,巴黎變了, 這很難用好壞去評價。 在很多方面, 巴黎似乎都捨棄了奢侈品,轉而傾向方便快捷的美國式文化和無拘無束的生活方式。

雖然巴黎盛產米其林星級餐廳和物美價廉的法式小酒館美食, 但是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快餐和速凍食品,喫快餐最多的當然是麥當勞原產地美國, 讓人驚訝的是法國盡然排在了第三,排在第二的也是很讓人意外的日本, 而這兩個國家曾是被認爲世界上飲食最健康的, 雖然法國人喜歡長棍麪包, 羊角麪包和甜點是出了名的。

擁抱快餐之後, 巴黎人將接受快時尚, 在十年,二十年之前, 巴黎人更喜歡到獨立精品店和設計師店購物。現在, 越來越多本地人開始穿H&M,、Zara 、 Mango等快銷品牌。

這種消費習慣的變化甚至影響了每週的食品店。在此之前巴黎人買麪包一定要去麪包房, 買肉要去肉店, 買奶製品要去芝士店, 買魚要去水產店,但是Monoprix(法國連鎖廉價商品店)很快取代了它們。 現在已經沒必要去一個個傳統手工店鋪購物了, 大型連鎖超市一站全搞定,而且商品的質量也差不多。也許對巴黎人來說去附近的商家購物是一種文化,特別是boulangerie (麪包房),親手去找出最新鮮的麪包, 然而這一切都將沒必要了。

圖片來源:上海大學-巴黎國際時裝藝術學院

說回快時尚, 它真的改變了時尚的方方面面。 潮流剛下T臺,這些國際快時尚大公司就抄了去。 那些昂貴的秀場設計, 模仿款卻都是很親民的價格, 看起來不僅不比原作差, 而且有更多的顏色和尺碼可以選。我們不能指責巴黎人不想花錢, 特別是當這些美麗的 衣服唾手可得的時候。 但是當巴黎人這麼做的時候, 巴黎那種富麗堂皇,奢侈浮華的感覺就越來越淡。 長此以往,這座光明之城的未來將變得奇怪了。

由於最近的“黃背心”運動, “奢侈品”這個詞在巴黎都快成了髒話。法語Gros mot 字面是空話,套話的意思, 也常常用來表示髒話,你也就知道在這個時間點上,奢侈品意味着什麼。過去, 週六是用購物療法治癒自己的,現在已經和週日過得沒兩樣了。 現在的週六, 已經沒法出去了,抗議活動導致地鐵關閉晚點,還有許多的路障。香榭麗舍大街上的Longchamp(隆尚), Bulgari(寶格麗), Hugo Boss(雨果·波士) 和Lacoste (鱷魚)店鋪都被洗劫,而且還噴塗了“謝謝你的羊絨”的字樣。示威者還打着“Le Luxe pour tous(奢侈品是每個人的)”的標語,這條標語出現在聖奧雷大道上,這個地方也和香榭麗舍大街一樣是奢侈品和設計師店的聚集地。

實際上, 任何一種形式的奢侈品在巴黎現在都是被針對的目標。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的館長髮現新展很難找到贊助商, 因爲這個展的主題正好是奢侈品。 所以, 奢侈品爲什麼要被針對呢?答案其實很簡單, 法國社會長期以來崇尚和追捧奢侈品的風氣讓貧窮階層感覺被拋棄,被排除在一邊, 甚至被當局利用, 所以它們用最激進的方式來報復,通過仇恨各種奢侈的東西來表達它們的不滿,因爲奢侈品只有富裕階層才能消費。這實在是一個很有爭議性的話題, 但是抗議活動的出現不是沒有原因的, 巴黎一直都把不良分子驅趕到郊區,因此讓法語裏的中性的“banlieue(郊區)”一詞都有了負面的含義。

圖片來源:上海大學-巴黎國際時裝藝術學院

但是奢侈品不會坐以待斃, 它們也會通過套路奮起反抗, 那就是在每個社區都會有的手工巧克力店, 店裏的草莓餡餅和巧克力歌劇院蛋糕都在櫥窗裏向你招手。甚至芝士店的廣告牌上新到的蒙特聖米歇爾黃油也會讓人浮想聯翩。如果巴黎沒有了奢侈品, 那絕對免不了一場激烈的碰撞, 畢竟奢侈品是巴黎人的生活方式, 打破這種世世代代的習慣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上海大學巴黎國際時裝藝術學院(Shanghai University - MOD'ART International),成立於2003年,被外界譽爲”上海時裝界的黃埔軍校“,是國內第一個在上海創辦的中法合作時裝設計學院,國內率先引進奢侈品營銷與管理專業。受到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紡織行業分會等專業社會團體的支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