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一代宗师——石涛

石涛(1642年-1708年)

石涛生于1642-1707,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是清代的大画家和美术理论家,也是著名的“四画僧”其中之一。现存世作品有《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名言有“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

石涛的绘画题材多样,构图新颖别致,不拘一格,尤其擅长画山水以及花果、兰竹和人物。喜欢外出写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当时所想表达的情感,进行创作绘画。

因为他独特的绘画风格和充沛的生命力,充斥着当时画苑泥古不化、千篇一律的“八股山水”的画风形成强烈的对比,才对后来的“扬州八怪”以及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产生较大的影响。

石涛 山水画

4岁时石涛的父亲被杀害,他被一个太监带逃出宫,为了保住性命便出家做了和尚。康熙初年到松江拜盛名禅师旅庵本月为师傅,便住八极游览,著下《生平行》。

康熙五年前后到了安徽宣城,曾多次拜访诗画界著名梅清先生,后来两人来往密切,受梅清影响画风巨变,艺术造诣突飞猛进。曾有记载梅清著《石公从黄山来宛,见贻佳画,答一长歌》有论,这给两人今后艺术交流和相互影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十八年五月,石涛去怀谢堂避暑,并在那里的清音阁画壁画而吟诗去回忆那些古人,这一年的夏天,石涛感觉身体不如从前,就作了作品《秋涧岗影图》和《山水清音图》在其他的题诗已经看出石涛虽然深深的热爱着大自然,豪情满怀与诗朋画友互相酬唱,但已经流露出对人生的淡淡哀伤与悲愁。《山水清音图》是石涛早期向中期转变的代表作。

在康熙十九年被朋友应邀到南京和喝涛一块去的在这居住了八年,当时著名诗画界人物程邃、张摇星、张僧持、戴本孝、屈大均,以及老师梅清等人也不时常来观望他。康熙二十六年到达扬州,会见了绘画名流孔尚任、查士标、髡残、龚贤等人。

石涛《山水清音图》

这幅作品一改古人四王三重四叠的绘画技法,以构图为主要表现力,石涛在这幅《山水清音图》中就是使用了最擅长的“截取法”,在丛林中捕捉到幽阁的一角,虽然画面只是景色的一角,但却传达出了一个深邃的意境。笔墨间的技法多变,善于用墨,这幅画上就能看出墨色浓重,湿笔也比较多,通过二者的融合来表现树木山林的深幽。使此画虽然进一角但是能让人感受到整个最色的气息。

康熙二十三年,石涛42岁,结识了很多绘画及的艺术名流,一心想着如何展现自己的绘画才艺。直到一次康熙帝南巡南京,石涛为了得到赞扬与赏析,写诗作画奉承讨好,已经忘记自己是朱民王孙的身份。因为清王朝对朱明时残余势力还在警惕,所以对他产生了强大的打击。后来,在他50岁时画下一幅《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幅长卷成了他中晚期的代表作品。

康熙三十一年,石涛回到了南京,决定头换面,不做和尚还俗了。但是,还是不能从凡世红尘的往事中摆脱出来,仍然想着被器重。想炫耀而不能脱俗。害则怕别人不知道他的身份,也时而自怜自哀;因此自称“零丁老人”。摆脱不掉的失落感和不得意,本还可以借助佛学得到精神的安慰,可如今什么也没有了,成了一个“零丁老人”,在他59岁时便写诗《庚晨除夜诗》来表达其内心痛苦和自责,直到石涛老人走向生命的终点。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