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𫖯(1254.10.20—1322.7.30)

赵孟𫖯是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自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笔力柔媚, 备极楷则。后之览者,岂知下笔神速如风雨耶。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隐居于江南的宋代遗臣,得二十余人,赵孟𫖯排名第一,被引入宫中,深得忽必烈欣赏。

经过多次事件的处理解决,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才能十分了得。但赵孟𫖯并没有借此机会向上攀爬,反而申请外补,远离大都。

《归去来辞》卷 赵孟𫖯

杨载曾经评论赵孟𫖯说:“笔力柔媚, 备极楷则。后之览者,岂知下笔神速如风雨耶。”

在艺术方面,赵孟𫖯开创了飞白画石,笔法写竹,元四家几乎都可以算是赵氏门徒。

能够让中国书法重新回归高峰,几乎是赵孟𫖯一个人的功劳。

其实赵孟𫖯书法最神异的地方不是天资,而是努力。

悟性与灵性间的交流

《七绝诗》 赵孟𫖯

此帖虽仅短短五行共28个大字,却是赵孟𫖯晚年大行书中的典范之作。这件诗册可算是他传世作品中的“小品”,然字距、行距疏朗,结字也舒展开张,用笔如锥画沙,线条似折钗股,因而给人的感觉是“小中见大”,有深沉稳健、雍容洒脱、自在自得之象。

在用笔上,直追晋唐,顿挫有致,擒纵自如,一气贯注,用笔的来龙去脉表现得特别清楚,笔笔精致可掬,丝毫没有老太粗涩之感。其笔锋劲健而稳实,实有《十七帖》之余韵,体现了赵孟𫖯用笔的丰富性。在扎实基础上,倾注了自己对生活的思想与情感和对书法的悟性与灵性,洒脱流畅、温润清新,不愧为“元人冠冕”。

通观全篇,字形由敛渐放,由小渐大,随着诗意由具体升华到抽象,书家的心性也仿佛在书写中升华。

都说“人书俱老”,很多大家老年书作都是抿却棱角、不造繁华,一任笔游走于心意之境。但正是这种寓法于无法中的率真,更值得我们细心研读:在无法中看懂他们的法。

《秋声赋》 赵孟𫖯

赵孟𫖯虽然在书画艺术上有着巨大的成就和影响,但在历史上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元世祖忽必烈出于政治需要到江南求贤,当时很多有气节的汉人不愿为蒙古人做事,但身为宋皇室宗亲、博学多才的赵孟𫖯,却应召出仕,去朝中做官。

赵孟𫖯声誉显赫,高克恭、康里巎巎都和他交往,年轻画家黄公望、柯九思等都拜其门下。

但是,赵孟𫖯一方面继续遭到蒙古贵族的猜忌,一方面又为宋代遗民看不起,所以他晚年时的心情仍然是矛盾和无可奈何的,六十九岁时便离世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