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1254.10.20—1322.7.30)

趙孟頫是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自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筆力柔媚, 備極楷則。後之覽者,豈知下筆神速如風雨耶。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行臺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隱居於江南的宋代遺臣,得二十餘人,趙孟頫排名第一,被引入宮中,深得忽必烈欣賞。

經過多次事件的處理解決,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才能十分了得。但趙孟頫並沒有藉此機會向上攀爬,反而申請外補,遠離大都。

《歸去來辭》卷 趙孟頫

楊載曾經評論趙孟頫說:“筆力柔媚, 備極楷則。後之覽者,豈知下筆神速如風雨耶。”

在藝術方面,趙孟頫開創了飛白畫石,筆法寫竹,元四家幾乎都可以算是趙氏門徒。

能夠讓中國書法重新迴歸高峯,幾乎是趙孟頫一個人的功勞。

其實趙孟頫書法最神異的地方不是天資,而是努力。

悟性與靈性間的交流

《七絕詩》 趙孟頫

此帖雖僅短短五行共28個大字,卻是趙孟頫晚年大行書中的典範之作。這件詩冊可算是他傳世作品中的“小品”,然字距、行距疏朗,結字也舒展開張,用筆如錐畫沙,線條似折釵股,因而給人的感覺是“小中見大”,有深沉穩健、雍容灑脫、自在自得之象。

在用筆上,直追晉唐,頓挫有致,擒縱自如,一氣貫注,用筆的來龍去脈表現得特別清楚,筆筆精緻可掬,絲毫沒有老太粗澀之感。其筆鋒勁健而穩實,實有《十七帖》之餘韻,體現了趙孟頫用筆的豐富性。在紮實基礎上,傾注了自己對生活的思想與情感和對書法的悟性與靈性,灑脫流暢、溫潤清新,不愧爲“元人冠冕”。

通觀全篇,字形由斂漸放,由小漸大,隨着詩意由具體昇華到抽象,書家的心性也彷彿在書寫中昇華。

都說“人書俱老”,很多大家老年書作都是抿卻棱角、不造繁華,一任筆遊走於心意之境。但正是這種寓法於無法中的率真,更值得我們細心研讀:在無法中看懂他們的法。

《秋聲賦》 趙孟頫

趙孟頫雖然在書畫藝術上有着巨大的成就和影響,但在歷史上是個有爭議的人物。

元世祖忽必烈出於政治需要到江南求賢,當時很多有氣節的漢人不願爲蒙古人做事,但身爲宋皇室宗親、博學多才的趙孟頫,卻應召出仕,去朝中做官。

趙孟頫聲譽顯赫,高克恭、康裏巎巎都和他交往,年輕畫家黃公望、柯九思等都拜其門下。

但是,趙孟頫一方面繼續遭到蒙古貴族的猜忌,一方面又爲宋代遺民看不起,所以他晚年時的心情仍然是矛盾和無可奈何的,六十九歲時便離世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