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或許就像陝西泉護村遺址出土的貓骸骨那樣,中國本來就有家貓,先秦時代的人們沒有發現它的優勢,才一直沒有馴養,反而用更兇猛的狸來捕鼠。上述兩本古籍都告訴我們,2000年前的中國沒有家貓,貓被當作一種野獸。

關於中國人何時開始馴養家貓,現在有一種說法是從唐朝開始的。據說,中國本來無貓,是唐朝玄奘法師從天竺帶回中國的。爲了防止老鼠咬壞佛經,他看見印度人用養貓來解決此問題,所以才帶回貓。

這個傳說從元代便開始流傳了。可見,幾百年來,中國人都認爲中國本來是無貓的。

然而考古出土卻推翻了這個傳言。陝西泉護村遺址是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在這裏就出土過兩隻貓的骸骨,根據碳氮同位素的分析結果,兩隻貓明顯食用了大量的穀物,可見這是人類餵養的結果。在遺址中出土的貓,很可能是主人死後跟着陪葬的。

但這並不能說明早在四五千年前,中國人就開始養家貓了,這隻能說明四五千年前中國有貓。因爲陝西泉護村遺址出土貓骸骨,很可能是偶然家馴的貓,並非一種普遍行爲。

對於這個結論,我們能在一些先秦古籍上找到證據。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大雅》記載:“有熊有羆,有貓有虎……”

將貓和熊、虎、羆(棕熊)等猛獸歸在一起,《詩經》所說的貓應該也是猛獸一類,絕對不是現在溫順乖巧的小貓咪。至少也可以說明,在《詩經》成書的年代(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貓還沒有被家養,依然被當作一種野獸。

而古籍《逸周書.世俘解》中也有記載:“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貓二、……鹿三千五百有八。”說的是周武王狩獵,獵得老虎22只,貓2只……可見,貓這種野獸在當時還極其稀少,比老虎還少,所以周武王縱然“神功蓋世”也只能獵得兩隻貓。

上述兩本古籍都告訴我們,2000年前的中國沒有家貓,貓被當作一種野獸。我估計,那時的貓是現在家貓戰鬥力的好幾倍,甚至身形也較大一些。它們動作靈敏、極其聰明、還能上樹,難怪好獵人也很難獵到它們。

我大膽猜測,這些古籍上所說的“貓”應該是指雲豹。雲豹是大型貓科動物中的一種,體形可達七八十斤。主要分佈在東亞、南亞、東南亞。現在數量已經極其稀少,爲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雲豹並不是豹子,而是獨立的雲豹屬。

那麼先秦、秦漢時代的人如何捕老鼠呢?據史料記載,他們用狸來捕鼠。

《呂氏春秋》中說:“狸處堂而衆鼠散。”——狸往堂前一站,老鼠都四散奔逃了。說明狸是能捕鼠的。《韓非子》說:“使雞司夜,令狸執鼠,皆用其能。”——晚上讓雞守夜,讓狸捕鼠,各發揮其職能。這也說明了狸是能捕鼠的。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君幸食”狸紋漆食盤

狸,是一種什麼動物呢?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狸爲一種四腳趴地行走的野獸,“似貙”,貙也是古人對雲豹的稱呼。什麼動物類似於雲豹呢,我認爲只有豹貓,它們兩者非常相似,不過豹貓比雲豹的傷害性小多了。

也就是說,狸是指豹貓。

而且豹貓和現在的家貓區別也很小,所以有人把豹貓稱之爲野貓。明末《正字通》中就提到狸(豹貓)爲野貓、貓爲家貓的解釋。到這裏,我是這樣認爲的:從先秦、秦漢的文獻資料來看,那時人們通常以狸捕鼠,但狸畢竟野性難馴,雖能捕鼠,也能傷人,太過危險。後來,人們發現家貓更符合人類的需求,自此家貓取代狸成爲捕鼠剋星。

但家貓是不是唐朝玄奘法師,從天竺帶回中國的,還有待考證。或許就像陝西泉護村遺址出土的貓骸骨那樣,中國本來就有家貓,先秦時代的人們沒有發現它的優勢,才一直沒有馴養,反而用更兇猛的狸來捕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