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全面抗戰開始。面對強大的日軍,國民黨軍兵敗如山倒,其政府開始積極在國 際上尋求援助,他們首先想到的是英、美等所謂“友邦 ”國家。

然而,事實上當時的英、美、法、德等國出於自己的政治利益考慮,並沒有對日本的侵略行徑進行任何的制裁 ,並聲稱“爲了維持我們對交戰雙方的傳統友誼,避免捲入”,要“保持完全的中立”。面對列強的冷漠態度,國民黨政府無奈之下只能把目光投向了紅色蘇聯。

8個情報組,縱橫中國境內外。1938年,民國與蘇聯情報合作的佈局

而作爲當時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馬上對中國表現出了同情和支持,並表示可以在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給予國民黨政府實質性的援助 。

當然,從今天的資料和歷史情況分析,當時蘇聯同意援助中國固然有道義上的反法西斯感情,更重要的是,斯大林的戰略考慮還是處於紅色蘇聯在遠東的憂患,彼時日本是蘇聯在遠東地區的主要對手。尤其在歷史上的日俄戰爭,俄軍慘敗,拱手將其在中國東北的權利讓給了日本。儘管俄國已經被紅色蘇維埃所取代,但無論是從民族情感還是繼續的政治利益思維來說,更是從防禦日本對蘇聯遠東地區的威脅來說,蘇聯都必須遏制日本的戰爭步伐,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同中國合作,儘量使日本陷入侵華戰爭的泥潭而無暇他顧。

8個情報組,縱橫中國境內外。1938年,民國與蘇聯情報合作的佈局

《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南京簽訂現場

1937年8月27日,中、蘇兩國政府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向全世界宣稱了共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緊密關係,蘇聯甚至還表示“中國對日戰爭如果面臨生死關頭,蘇聯必定出兵,決不坐視。”

在這一背景下,蘇聯開始了大規模的對華援助,並積極開展雙邊軍事合作,其中包括組建軍事顧問以及航空志願隊到華參戰。在所有的軍事合作中,國民黨政府和蘇聯的情報合作無疑是最爲隱祕的一頁。

8個情報組,縱橫中國境內外。1938年,民國與蘇聯情報合作的佈局

1937年8月中蘇結盟,雙方即開始探討在情報領域的合作問題。

1938年5月,經過兩國有關部門的協商,雙方達成在對日軍事情報領域的合作意向,並決定成立一個聯合情報工作機構。中方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蘇方由國家安全局出面,進行了具體的協商,軍委會派其外事組主任周明與蘇方的瓦西列夫爲各自的代表,簽訂了《中蘇情報合作經費議定書》,爲這項合作奠定了基礎。

8個情報組,縱橫中國境內外。1938年,民國與蘇聯情報合作的佈局

賀耀祖

1938年7月14日,蔣介石簽署命令,任命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賀耀祖爲兼任所長,以國民政府軍令部第二廳第三處處長鄭介民及蘇方的瓦西列夫爲副所長,正式成立中蘇情報合作機構-中蘇技術研究所,並迅速在中國各地設立組織,開展對日情報蒐集與處理工作。自此,中方對蘇合作即由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即軍統)負責。

8個情報組,縱橫中國境內外。1938年,民國與蘇聯情報合作的佈局

鄭介民

1938年7月15日,中蘇技術研究所於祕密狀態下悄然成立,所址位於漢口市特四區臺兒莊路86號。在成立之初 ,內部設立四個科,各科由中方人員主持工作,蘇方人員負責協助 。

第一科:主管情報人員的訓練與情報網的佈置,科長爲軍統幹員江雄風,副科長爲科佛洛多夫。

第二科:主管所獲情報材料的整理彙編、審覈以及報告 , 科長爲鄭冰如,副科長爲由裏耶夫。

第三科:主管電臺通訊技術,科長爲蘇明,副科長爲奧斯博夫,後併入第一科。

第四科:負責所內總務,經營及管理,科長爲黃昌度。

8個情報組,縱橫中國境內外。1938年,民國與蘇聯情報合作的佈局

徐培根

1938年8月11日,中方改派國防部第二廳廳長徐培根接替賀耀祖爲所長。

技術研究所的情報蒐集及整理工作迅速展開,先後設立了8個情報組。其主要負責地域及分工如下:

天津組:1938年8月6日組建,組長倪中立、副組長騰勉。

工作地區爲平津及東四省。任務是監視經過天津的日本海軍陸戰隊的運輸情況,調查其運往內地的軍火武器數 量與去向;監視日軍在僞滿洲國的備戰情況;對日本在華北地區建立的經濟設施進行調查;對日軍在華北的軍 事部署進行偵察;對日軍的作戰計劃及兵力部署實施偵察;偵察日軍的組成及其裝備之變化;偵察日本經天津 的人口貿易;建立在平津及東北地區的聯絡關係。

北平組:1938年8月4日組建,組長居仁。

工作範圍爲北平、石家莊、晉、察、綏。任務是監視日本經北平運往晉察綏之軍隊及其武器;偵察華北、僞滿 地區內日本設立的各種經濟設施;偵察日軍與僞滿軍隊的備戰情況;偵察敵軍在華北地區的軍事部署和兵力數 量;調查日本建立僞組織的政治手段。

山東組:1938年9月27日組建,組長李慶霖在濟南、副組長王志超在青島組建。

工作地區爲濟南、青島、煙臺、威海衛。任務是偵察敵經青島之日本海陸軍運輸情況;偵察日本在渤海灣沿岸之 海軍實力;偵察青島碼頭建設情況;監視日本在青島的出入口貿易;監視敵在津浦、膠濟鐵路的軍運情況;偵察敵對山東之戰略計劃。

寧夏組:1938年8月5日組建,組長劉英在寧夏組建。

工作地區爲甘肅、寧夏、青海、綏遠,情報員分佈在寧夏、五原、包頭、百靈廟、阿拉善旗。任務是偵察日本內 蒙之軍事部署;偵察日本在內蒙各盟旗之政治手段;偵察日本對內蒙、西北的軍事進攻計劃;調查僞蒙軍實力及 其組織情況。

上海組:1938年7月18日組建,組長吳潤蓀。

派員在滬杭、滬寧兩鐵路沿線布點。工作地區爲上海、京滬鐵路、滬杭鐵路沿線。任務是偵察日軍經上海之陸海運輸;偵察日本在華中海陸軍實力及其佈置與作戰計劃;調查日軍經滬向內地的軍火武器運輸;偵察日軍在華中地區的政治陰謀;偵察日本駐軍的組織、編制及其裝備;調查日本經上海的人口貿易情況;建立該地組織與漢口的聯絡關係。

漢口組:1938年10月16日組建,組長谷兆芬、副組長鄭達善在漢口組建。

派員在武漢三鎮、平灣鐵路、粵漢兩條鐵路沿線及長江航線各輪上布點。工作地區爲武漢三鎮、平漢鐵路、粵漢鐵路線及長江上中下游。任務是偵察日軍在華中的兵力佈署及其軍事進攻計劃;偵察敵在武漢部署的空軍實力;調查敵軍在武漢儲存的軍火數量;偵察敵在兩江及平漢、粵漢路的水陸軍運輸情況;監視敵在華中地區的真正 陰謀。

香港組:1938年11月3日組建,組長廖淑倫、副組長鄭庭榮。

工作地區與人員分佈爲香港、澳門、廣九鐵路沿線。任務是偵察日軍在華南地區的軍運情況;偵察華南敵海、陸、空三軍實力及其部署情況;調查日軍在華南的軍事行動計劃;偵探日軍在香港的國際間諜活動及其相互間的關係;調查日本由歐美各國輸入的軍火數量;瞭解英國的對日態度動向;建立本所與平、津、滬、漢、青、濟、爪哇各站點之聯絡線。

爪哇組:1938年10月20日組建,組長饒楚白

赴爪哇活動,工作範圍面向南洋、日本。任務是調查日本在南洋的商業活動;偵探日軍對南洋的侵略計劃;瞭解日本在南洋的發展政策;在日本在內地建立的情報網 。(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