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足口病从每年的四五月份开始增多,七八月份高发,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主要侵犯 5 岁以下的宝宝,尤其是1~3岁的宝宝发病率最高。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是密切接触,宝宝可以通过接触污染水或饮用被污染的水而经口传染。

虽然已经立秋了,但对手足口病依然不能放松警惕了,下面让我们再次全方位了解一下手足口病吧。

手足口病的传播情况和预防措施:

一、流行病学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每10万人中约有37~205人发病,10万病人中约有6~51人病死于该病。

二、传染源

患病宝宝和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这些人群的唾液、疱疹液、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可以污染手、毛巾、手帕、水杯、牙刷、玩具、餐具、衣物等。

三、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是密切接触,宝宝可以通过接触污染水或饮用被污染的水而经口传染。患病宝宝咽部分泌物中含有病毒,可以通过咳嗽、喷嚏、说话等污染周围的空气。如果宝宝接触患儿,可因为吸入被病毒污染的空气而被传染。

四、易感人群

手足口病从每年的四五月份开始增多,七八月份高发,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主要侵犯 5 岁以下的宝宝,尤其是1~3岁的宝宝发病率最高。

五、主要患病表现

宝宝患病时的表现有:轻微的流鼻涕、咳嗽、发热等类似感冒的症状。继之,口腔内出小水疱或溃疡。大一些的宝宝会告诉妈妈嘴疼,小宝宝则表现出爱流口水、拒绝吃东西、哭闹。妈妈检查一下宝宝的口腔黏膜可以发现,在舌、两颊部或唇齿侧有粟米样的斑丘疹、水疱或溃疡,周围有红晕。同时,宝宝的手、脚、臀部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这些皮疹不痛不痒,斑丘疹在5 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则是豆粒状的,里面有浑浊的液体,痊愈后不留痕迹。若发现宝宝持续高热不退,体温大于39℃,普通退烧药效果不佳,提示有重症感染的可能,要尽快带宝宝到医院就诊,以免宝宝病情加重。

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婴幼儿洗手,不要让婴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婴幼儿;

2. 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幼托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流行季节,要对教室和宿舍等场所保持良好通风;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六、手足口病的治疗:

1、直肠给药,上午:鱼金注射液2支+利巴韦林0.1g。下午:鱼金注射液1支, 7天治愈。口服维生素b2、思密达或西瓜霜喷剂擦拭口腔。2、口腔喷瓶雾化:鱼金2ml +西米替丁注射液0.2g+ 50%高渗葡萄糖溶液(喷瓶的剩余空间加满),喷患处,每日一支。若口腔溃疡形成黄色溃疡后,考虑有继发细菌感染,直肠给药:鱼金2ml+头孢类抗生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