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琺琅瓜形胭脂盒由蓋、身兩部分組成,盒體與普通的妝盒不同,呈豐滿的瓜瓣形,材質是銀鍍金的,局部施以透明琺琅彩,粉盒造型別致,花紋佈局疏朗,足以反映出清晚期手工藝品精湛的製作水平。近日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婢女檀棋的妝容引得網友熱評,極大地還原了唐代的酒暈妝,上妝時先用白粉敷面,後將胭脂在手心調勻,搽在兩頰,色彩濃郁者成爲酒暈妝,仿若酒後兩頰的紅暈,淡者稱爲桃花妝,薄薄施朱,惹人憐愛。

化妝是女性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古至今,不論東西方,化妝不僅是女人的天性,還是禮儀的一種體現,是對他人表示禮貌和尊重。

       唐代杜牧《阿房宮賦》中的“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形象地描寫了秦宮仕女們重梳妝的盛景。現代也多有嘗試還原古代妝容的影視題材作品,如《漢武大帝》,還有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漢朝風韻、唐代雍容,濃妝淡抹各有意趣。

       前段時間被劉亦菲的“木蘭妝容”刷屏,《木蘭詩》中的“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被演繹成這樣:

       有不少網友吐槽這妝容過分濃重“難以接受”,但追溯源流,古代確有這種“額黃妝”:在鋪滿鉛粉的面上,將黃色顏料染貼於額間,也稱“鵝黃”、“鴉黃”、“貼黃”,這個妝容起源於南北朝或更早時。兩眉之間的紅色印記爲“花鈿”,是唐代比較流行的妝容飾品。

       當然對於“額黃”與“花鈿”是否能同時妝點存在,還有疑似宋代流行的“三白妝”和有現代手法風格的腮紅“雜燴”是否真實還原古妝風貌還是純屬電影演繹,在此不做贅述,只是權當化妝對於女子重要性的有跡可循的例證而已。

       在現代即使號稱素顏示人的女漢子們,其家中也少不了滋潤皮膚的瓶瓶罐罐兒,還有防曬、隔離、口紅等面妝基本款。如果日常有化妝習慣的人,相信他(她)的化妝臺上日積月累一不小心就會變成這個樣子:

凌亂而又充實,看到這張圖有種莫名的滿足感……

       現代的化妝品讓人眼花繚亂,種類劃分精細,品牌繁多,它們成體系、甚至有規模,按種類、用途劃分,大大小小的盤盤、罐罐可以鋪滿化妝臺好幾層。看到今人的化妝臺,可以想見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酒暈”、“桃花”、“面魘”、“斜紅”、“額黃”等妝容的古代,那些仕女妝臺上的盛景,一定不輸今人。

       那麼多的化妝品如何包裝、收納是個問題,今人的散粉、粉餅、眼影、腮紅等都有專門的配套包裝,還有化妝包、化妝箱等專業收納化妝品的箱包器具;在這方面,古人也不落下風,妝品用具精緻華美,用妝奩、粉盒、鏡匣等收納化妝品,時代不同但是對精緻生活的追求一點沒變,現在就看看古代仕女化妝臺上那些同樣琳琅滿目的“瓶瓶罐罐”。

黑漆描金嵌染牙妝奩,清中期,通高42釐米,長42釐米,寬42釐米。清宮舊藏。

        妝奩方形,分上下兩部分。上部開啓奩蓋,內有一方盒,用於擺放銅鏡。下部開啓兩扇門,內又有鏤雕的兩扇小門,小門內有對稱的四個抽屜,底部爲一大抽屜,均用於擺放梳妝用物。妝奩所需銜接處均配以銀鍍金鏨花合頁及魚形扣。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正在梳妝的貴婦

底妝篇——瓷白勻淨 巧笑嫣然

     “芳臉勻紅,黛眉巧畫宮妝淺。風流天付與精神,全在嬌波眼。”這是北宋詞人周邦彥對女子梳妝的一段描寫,事實上,中國古代女子的愛美之心,遠比婉約清麗的宋詞來的早得多。

      早在戰國時期,《韓非子》中就出現了“脂澤粉黛”這樣的詞,那時候人們可以使用的物料十分有限,妝粉的原材料就是大米。由於製作方法較爲簡單,米粉在民間廣爲流傳。但米粉畢竟有着不可忽視的缺點,就是持妝能力實在是太差了,遇水成糊,難免尷尬。

      爲了改善這一問題,鉛粉應運而生。所謂鉛粉,實際上主要材料包括鉛、錫、鋁、鋅等各種元素,它與米粉相比最大的優點,就是防水,敷於面上還能使人光彩照人,在秦漢時期被廣泛使用。曹植在《洛神賦》中曾用“芳澤無加,鉛華無御”來形容女子的美貌,這裏的“鉛華”,指的正是上妝的鉛粉。

銅鍍金四方委角粉盒,清晚期,長6.3釐米,寬6.5釐米,高2.6釐米。

  盒四方委角形,蓋前開啓式,內安玻璃鏡。盒內中隔爲二,可盛放胭脂、香粉等化妝品。盒四面均裝飾有透雕花卉圖案,特別是蓋面,製作較爲精緻,中間透雕五蝠捧壽紋。此盒做工精細,富麗堂皇,是清宮中后妃化妝的用具。

       古代妝粉中最主要的兩類就是米粉和鉛粉了,但衆所周知,鉛是有毒的,長期使用必對身體有極大損傷,因此再往後數百年間,妝粉也發生了“進化”。宋代有“玉女桃花粉”,製作講究,據說還有“消瘢黯、駐姿容”的功效,到了清代,慈禧太后更是珍珠粉的狂熱迷妹,甚至經常敷着珍珠粉入睡,以求皮膚光滑細膩。

      不難看出,古代仕女對於底妝的妝品已是十分講究,那麼盛放這些妝品的器物,是否也一樣的精美絕倫呢?

      上圖是江西省德安博物館的一件珍藏品,它是宋代的青白瓷堆塑粉盒。青白瓷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精品,釉色介於青白之間,色澤溫潤,瑩白如玉,更特別的是這隻粉盒的設計,除了堆塑的花樣裝飾之外,粉盒中有蓮花小碟,和一個小儲水罐,是爲了調和胭脂水粉,現制現用,乾淨衛生又獨具匠心。像這樣的粉盒,在當時多爲富貴人家的女子所用,也算是尋常百姓家的器物了,相比之下,帝王家的用度就多了幾分奢華貴重。

銅鍍金刻花鑲瑪瑙委角形粉盒

       這是故宮博物院的一件藏品,粉盒形狀好似如意頭,上下兩面各嵌歐洲彩石一塊。石呈褐色,間暈白色,花紋美麗清晰,光亮平滑,粉盒周圍刻歐洲流行的貝殼卷葉花紋,樣式十分精巧,格調雍容華貴,足見皇家氣度。

       與這樣精巧的器物相比,我們現代人梳妝檯前的瓶瓶罐罐反倒顯得有些落入俗套了,當今天的我們坐在臺前裝扮自己時,是否會想到千年前的此時,有一位妙齡女子正從精緻的妝盒裏取粉,爲悅己者容呢?

胭脂篇——朱脣一點 人面桃花

定窯白釉盒,唐,高6.9釐米,口徑9.8釐米,足徑5.4釐米。

盒呈圓形,上下子母口扣合,直壁,蓋頂隆起,腹下內收,圈足。胎壁較厚,胎質堅硬。裏外施白釉,釉色潔白,釉面瑩潤。唐代瓷盒以圓形爲主,多爲素面,至晚唐、五代時盒面多刻劃花紋,器足漸高外撇。至宋時瓷盒形制呈多樣性。瓷盒在唐代主要爲日用器,多用於盛放婦女化妝品,有粉盒、硃盒、油盒、黛盒等,此外也有藥盒、鏡盒或專門盛放香料之盒。

       古代胭脂,是面脂與口脂的總稱,與現代的管狀脣膏不同,口脂裝於小盒中,蘸取後點塗均勻,以顯脣色嬌俏靚麗,面脂多塗於兩頰,爲妝容添加色彩。

       關於胭脂的由來,可謂衆說紛紜,採信較多的說法是,胭脂起於匈奴。胭脂最初是“燕支”,是匈奴人用於妝面的紅色顏料,它的原料是一種植物花朵。據載,“燕支,葉似薊、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爲燕支,中國人謂之紅蘭,以染粉爲面色,謂爲燕支粉。”南北朝時期,人們在其中加入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爲一種稠密潤滑的膏脂,因此“燕支”改寫爲“胭脂”。也有人說,胭脂是匈奴王庭的正妻大閼氏常用的妝品,後取諧音稱爲“胭脂”。

       對於愛美之心甚重的古代仕女來說,哪種起源並不重要了,胭脂爲她們的臉上增添了色彩,也由此創出各式各樣的妝容。在包羅萬象的大唐盛世裏,濃郁的色彩更顯得自由奔放。

       近日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婢女檀棋的妝容引得網友熱評,極大地還原了唐代的酒暈妝,上妝時先用白粉敷面,後將胭脂在手心調勻,搽在兩頰,色彩濃郁者成爲酒暈妝,仿若酒後兩頰的紅暈,淡者稱爲桃花妝,薄薄施朱,惹人憐愛。

       與大唐的濃墨重彩不同,明清時期女子妝容略顯清淡,《紅樓夢》中賈寶玉教平兒理紅妝時,說紙樣的胭脂“不乾淨,顏色也薄”,要用“白玉盒子呈的玫瑰膏子一樣”的,“上好的胭脂擰出汁子來,淘澄淨了渣滓,配了花露蒸疊成的”,只需要一點點塗在脣上,剩下一點水化開就當腮紅了,平兒依言照做,果然美不勝收。

金龍紋胭脂盒,清,高2 釐米,長7.5 釐米,寬5.3釐米。

琺琅瓜形胭脂盒,清晚期,通高3.5釐米,直徑4.5釐米。

       以這兩樣藏品爲例,金龍紋胭脂盒,盒上的紋樣精細生動不說,竟還配了一對取胭脂的玉匙,與我們今天用的護膚品中配贈的挖勺如出一轍,更顯精緻。琺琅瓜形胭脂盒由蓋、身兩部分組成,盒體與普通的妝盒不同,呈豐滿的瓜瓣形,材質是銀鍍金的,局部施以透明琺琅彩,粉盒造型別致,花紋佈局疏朗,足以反映出清晚期手工藝品精湛的製作水平。

    “朱脣素指勻,粉汗紅綿撲。”這些不起眼的瓶瓶罐罐,給沉沒在歷史裏的仕女們蒙了一層柔紗,讓我們爲她們平淡的生活賦予了各種美好的想象。

黛眉篇——眼含秋水 莫若顰顰

    “顰顰”是寶玉初次看到黛玉“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時爲她起的別字。究其原因,寶玉在書中講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說:'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畫眉之墨。'況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這兩個字,豈不兩妙!"。這“顰顰”二字活化了書中林黛玉的形象,是其在《紅樓夢》書中人設氣質的精妙概括。

     “畫眉”是古人妝容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雖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但是眉毛卻是整個妝容的精神,化妝俗語講,眉毛畫的好,至少年輕10歲。自古無數描寫女性閨閣風趣的詩詞中都提到過“畫眉”,如:

《近試上張籍水部》

唐 朱慶餘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新婦去堂前拜見公婆前,先請夫婿幫忙看一下妝容是否合適。新婦檢查自己妝容是否合適,眉的畫法是否入時?當然詩句的本意是作者以新婦見公婆的情形來比喻自己見考官的心態,形象生動,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女性生活的風趣,以及人們對眉妝的重視。

      對於古妝眉,我們聽到最多的大概就是“遠山眉”了,這得益於衆多流傳至今詩詞歌賦文學作品中對於美麗仕女的形容:

      溫庭筠《菩薩蠻》:“繡簾垂,眉黛遠山綠。青水渡溪橋,憑欄魂欲銷。”

      韋莊《荷葉杯》二首之一:“絕代佳人難得,傾國。花下見無期,一雙愁黛遠山眉。”

      白居易《井底引銀瓶》:“嬋娟兩鬢秋蟬翼,宛轉雙蛾遠山色。”

 

      從這些文學資料中可以看出,“遠山眉”可謂是古妝風貌的經典眉形,除卻遠山和清代的黛玉版的“罥煙眉”,唐代品類衆多、甚至有些眉形畫風清奇,暗含了大唐盛世的一種包容和多元審美的風度。

唐代眉形圖

       眉妝器具多與胭脂膏盒器相似,在製作上有“畫眉墨”“眉黛膏”的分別。拜電視劇《甄嬛傳》的影響,喜愛“古妝”的應該還知道眉妝的明星產品“螺子黛”。螺子黛據傳出產于波斯,隋唐時代的仕女就已經使用,製作精緻、品質優良。

     “畫眉”除了美化裝點妝容的作用,在古代還是表示夫妻恩愛的閨房之樂,漢時有張敞爲妻畫眉的典故,出自《 漢書· 張敞傳》:敞爲京兆,……又爲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憮。有司爲此事專門參奏他,而他卻不以爲然。

       太陽底下無新事,時代在發展,審美在變化,不變的是人們愛美的心,有了這樣一顆心,生活必然時時都是積極的、美麗的。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網易刊登此文僅出於傳遞信息之目的,絕不代表網易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