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出自沈宜修的诗作《蝶恋花·感怀》,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闺怨之情。清晨醒来,窗外烟雨蒙蒙,小蕊茸茸,嫩柳轻佻,诗人听了一夜细雨入账,娇鸟数声催醒香梦,只好懒起梳妆,对镜感叹,荣华已在镜中慢慢消尽。

快乐的生活,最容易激发人的诗兴,女子也用诗词记录自己的人生。

这女子就是大明朝非常有名的才女——沈宜修。

著有诗集《鹂吹集》,收录八百余首诗,虽然知名度不及李清照,但是她的诗作亦流芳后世。

沈宜修[明末],字宛君,江苏吴江人,叶绍袁妻。

吴江的钟灵毓秀孕育着这位聪慧柔情的女子,使其诗文淡雅委婉。

她的知名度不及李清照,但她的诗作已是明代清雅词风的典范

平日沈宜修熟读经史,博通典故,是明代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词中描写最多的莫过于闺怨和感怀之情。

其中 “愁里光阴,脉脉谁知道?”是席如君非常喜欢的一句词,以幽怨深情,委婉含蓄为亮点。

“愁里光阴,脉脉谁知道?”是出自沈宜修的诗作《蝶恋花·感怀》,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闺怨之情。

【蝶恋花·感怀】

犹见寒梅枝上小。昨夜东风,又向庭前绕。梦破纱窗啼曙鸟,无端不断闲烦恼。

却恨疏帘帘外渺。愁里光阴,脉脉谁知道?心绪一砧空自捣,沿阶依旧生芳草。

她的丈夫,叶绍袁(1589年~1648年),明末文学家。

沈宜修万历三十三年(公元一六零五年)嫁与叶绍袁为妻,时年十六。

这桩婚姻可以说是天作之合,既符合当时讲究的门当户对、男才女貌之类的外在条件,又为两个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打开了一扇志趣相投的爱情之门。

她的知名度不及李清照,但她的诗作已是明代清雅词风的典范

那一年,叶绍袁十七岁,可想其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沈宜修兰心蕙质,工于吟咏。

他们之间应该有过不少花前月下的诗赋酬和。

无怪乎时人叹道:琼枝玉树,交相映带。

婚后数年,叶绍袁为了科举考试,读书学馆,当时叶绍袁与堂弟叶绍颙住在一起读书,发愤努力,从此夫妻二人聚少离多。

叶绍袁于明天启五年(公元一六二五年)金榜题名,取为进士,从此叶绍袁走入仕途。

初授南京武学教授,再迁国子助教,不到二年再改工部主事,可谓是仕途顺坦。

沈宜修与叶绍袁婚后30年,叶绍袁常年在外为官,沈宜修操劳家务,哺育子女。

作为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怀有一世才情,与丈夫聚少离多,必然会生出满腹惆怅与思念。

她的知名度不及李清照,但她的诗作已是明代清雅词风的典范

正如《南乡子·晓起感怀》“细雨寂寥栊。绣帐熏篝翠影重。娇声数声香梦杳,芳红。一片烟丝弄晓风。小蕊长茸茸。又是春愁萦不了,忡忡。减尽容华玉镜中。”

清晨醒来,窗外烟雨蒙蒙,小蕊茸茸,嫩柳轻佻,诗人听了一夜细雨入账,娇鸟数声催醒香梦,只好懒起梳妆,对镜感叹,荣华已在镜中慢慢消尽。

在无数漫漫的长夜中,默默的期盼中,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与期盼。

他们夫妻生活中最开心的日子,要数叶绍袁辞官归隐的最初两年。

那一段时间,上有白首高堂的老母依然精神瞿烁,下有一群风华绝代才情横溢的儿女,他们夫妻二人正当壮年。

这样一个融融乐乐、慈亲友爱的大家庭,玉树芳庭、书香满室,弥漫着文艺的氛围,又怎能不快乐呢?

清朝文学家张潮曾云:“值太平世,生湖山郡;官长廉静,家道优裕;娶妇贤淑,生子聪慧。人生如此,可云全福。”用来描述这时的叶家生活,可谓至当。

在沈宜修死后,丈夫将其词作与子女词作汇编成《午梦堂全集》。

她的知名度不及李清照,但她的诗作已是明代清雅词风的典范

她的诗作以“典雅词风和婉转清丽的语言”,成为明代清雅词风的典范,传及后世,影响深远。

文/席如之书 【原创首发】

图片参考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