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可能很多人会说,读尼采让人感觉痛苦,还不如活得快乐点好,您怎么看。问:有人说,在过去1个多世纪中,中国曾有三次“尼采热”,为何尼采会反复成为热点。

原标题:周国平:父母读不读尼采,是不一样的

作者:唐山

转载自作者***

人不应被时代完全决定

问:您翻译的这些书在当年曾引起巨大轰动,可今天谁会读它们呢?

周国平:确实如此。当年尼采受追捧,如今被冷落了。因为时代的主题、氛围变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日渐商业化,人们对前沿思想的关注越来越少,具备读相关著作底子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我想,正因如此,推出这几本书才更有意义。因为这些书提醒着人们,人不应被时代完全决定,人与时代是相互作用的,大部分人被时代所支配,但总有一些优秀分子能审视、批判时代,尼采的书给这些人一个高于时代的立足点,为他们提供思想资源。

在今天,消费主义是主流,但依然会有优秀分子,或潜在的优秀分子。

感觉尼采就是我的代言人

问:伟大的哲学家这么多,为什么您选择了尼采?

周国平:在我上大学时,各方面管制比较严。我在北大哲学系读了2年,基本没提尼采。按教学安排,接下来有西方当代哲学课,会讲到尼采,可我们都被派去参加“四清运动”了。直到大学恢复招生后,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读硕士,才接触到尼采,但那时教科书对尼采持完全否定态度,概括为两句话:

其一,尼采是反动的、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者。

其二,尼采是法西斯主义思想的先驱。

这两句话是从苏联教材中移植过来的。

可真的阅读尼采的著作,感觉非常震撼。当时读的是解放前的译本,后来我自学德文,开始读原著,并写了关于尼采的书,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1986年,我读博士生期间,翻译了《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由三联书店出版,此后又翻译了尼采的几本书。

之所以被尼采的著作震撼,一方面,有思想共鸣。尼采关注的中心不是政治问题,而是人生问题,他的哲学是人生的哲学。另一方面,非常喜欢尼采的表达。有冲击力,不敢说是优美,那就贬低了它。总之,很有张力,非常尖锐。

此前被压抑得太久了,那时终于能说点真话,感觉尼采就是我的代言人,写《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俨然是在写我自己,在写我想说的话。

鲁迅也许误读了尼采

问:尼采真这么好,为何鲁迅先生挖苦他说“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周国平:鲁迅先生年轻时很喜欢尼采,他将尼采思想概括为两点:首先,强调个人,反对众数。即关注个人的唯一性、独特性,反对从众。其次,重精神,轻物质。

这个概括抓住了尼采思想的本质,鲁迅称赞尼采是“个人主义之至雄桀者”,但鲁迅可能只读过日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后来鲁迅对尼采的谈论是文学化的,内容都源自这本书。当时尼采的书没有中译本,日本有《尼采全集》,但鲁迅没读。

倒是王国维先生最早发现,尼采对现代文化的尖锐批评,称他是“文化批评家”,可王国维未特别关注尼采哲学。

梁启超先生(左)最早向国内介绍了尼采,王国维(右)先生对尼采的理解在当时最深入

在哲学史上,尼采是承上启下者,他对理性主义的批判非常重要,此前传统哲学认为理性是世界的本体,而尼采对此予以系统批判。但当时国人没注意到这一点。

尼采哲学的意义在于唤醒人们

问:理性不是很重要吗?尼采为什么要批判理性主义呢?

周国平:尼采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两点。

其一,反对理性主义。此前人们认为理性可以把握世界的本质,但尼采提出了透视主义。尼采用透视这个概念来说明认识的性质,包括三个要点:第一,一切认识都是透视,都必须从一定的视角出发;第二,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事物会呈现不同的面目;第三,事物不存在一个所谓的本来面目,因为这意味着摆脱一切视角看事物,而这是不可能的。

其二,发现形而上学受到语言的误导。我们都有一种语法迷信,习惯了“主语+谓语”的表述方式,因而产生出这样的自觉——为一切动词找一个主语。进而转化成:为一切事件找原因,为世界找一个本体。

理性只是整理感性材料的工具,把它看得至高无上,认识就会出问题。理性主义对普通人也有影响,人们往往只是从观念出发去认识事物,很少从真实的直觉去认识事物。

问:理性都不靠谱,直觉岂不更不靠谱?

周国平:直觉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直接经验,另一个是悟性。真实的直觉,建立在这两个东西的基础之上。可是,人们往往从小就接受一些现成的观念,从这些观念出发认识事物,使得自己的直接经验和悟性都受到了压制,在认识中不起作用。今天很少人能拥有真实的直觉,因为我们从小养成了一切从观念出发的习惯,很难挣脱这一束缚。

三次“尼采热”都不彻底

问:有人说,在过去1个多世纪中,中国曾有三次“尼采热”,为何尼采会反复成为热点?

周国平:很难说历史上有过三次“尼采热”。

国人最早关注尼采,应是1902年梁启超先生在文章中首度提到尼采(当时译为尼志埃),1904年,王国维先生认真阅读了一些与尼采相关的文章,但主要是二手材料,写出《叔本华与尼采》,该文对尼采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此后李石岑、胡适、鲁迅等都写过一些介绍尼采的文章。

抗战期间,国内出过一些介绍尼采思想的书,重点强调“超人学说”,以配合抗战。

今天看来,前两次“尼采热”其实比较肤浅,没有涉及尼采哲学,多属泛泛而谈,没有一本真正有分量的、论尼采的书。

上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第三次“尼采热”,可以说是一次补课。“尼采热”让人们意识到国民素质的短板:一方面,个体很优秀,可一旦成为集体,却失去优势;另一方面,忽视精神之贵。

这次“尼采热”打动的人有限,但“热”过和没“热”过,绝对不一样。

问:今天年轻网友大多没经历过“尼采热”,出现了一些肤浅、戾气重的东西,这恐怕是您当年想象不到的吧?

周国平:确实没想到,说明启蒙不足,出现了一些实用主义者,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立场,不想交流,只想站队。这是对民族素质的一次检验。不过,我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在表面意见之外,还有许多意见没发声,呈潜流状态,所以不能定论。

尼采哲学容易被歪曲

问:提到尼采哲学,绕不过去的话题就是它曾被纳粹征用,尼采真是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先驱吗?

周国平:这是一种误会。

尼采使用一些概念时有他自己的含义,它们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意思。尼采在文章中经常提起种族、权力、强者之类,容易被人误认为在讨论政治。但尼采对政治没兴趣,也没有赋予这些词政治含义,他想讨论的是人生意义。尼采提到种族,并非生理意义上的种族,而是指精神的传承。他这么写,确实很容易被种族主义者钻空子。

再比如超人说,也不是指进化意义上的超人,只是一个比喻。尼采不认为人类会变成超人类,只是他对人类现状太失望了,寄希望于超人。尼采认为,与超人相对的,是“末人”,他们比比皆是,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创造力和生命力。超人说并非社会改造方案,尼采也从没说哪个具体的人是超人,对于他最看重的歌德、拿破仑,尼采也没说他们是超人。

其实,希特勒不仅歪曲利用了尼采哲学,也歪曲利用了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哲学,只是因为后者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之一,好像撇清了与纳粹的关系,人们才较多关注尼采哲学与纳粹的关系。

尼采主张,人应该有“健康的自私”

问:在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看来,您是尼采的译介者,而在此后的大学生看来,您是散文作家,您更喜欢哪一身份?

周国平:两者都挺喜欢,对我来说,都不能缺。译介尼采,必须以他为主,写散文则以我为主,可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想法。

我译介尼采的书只能勉强算是畅销书,但我觉得,它们属于年轻人。年轻人是天然的理想主义者,我不相信哪个年轻人会安心过平庸的生活,他们有火种,需要的是点燃。

问:可能很多人会说,读尼采让人感觉痛苦,还不如活得快乐点好,您怎么看?

尼采:那要看你是活在假象中,还是活在真实中。人应该有勇气面对人生的悲剧、阴暗等,深刻的痛苦总比肤浅的快乐更有价值,肤浅的快乐迟早会逝去,当痛苦到来时,你该怎么办呢?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尼采

我孩子小时候,曾问我:人死了是不是一切都过去了?那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只能说,你的问题很棒,但我也没法给你答案,因为我说的任何话都是无效的。人一旦觉醒,就不再接受任何虚假的解释,只能自己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问:曾经“尼采热”的一代人如今大多已为人父母,成了平庸的一个组成部分,尼采的书虽然点燃过他们心中的火,结果不还是一样的吗?

周国平:还是不一样的。作为父母,如果你有独立思考,就可以做最大的抗争,尽可能给孩子好一点的小环境,以使他们的好奇心自由成长。我们改变不了太多,但可以帮孩子扛一点,或者帮孩子干一架。

尼采曾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知道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现在孩子的压力确实很大,但我们可以让孩子知道,这种方式是不对的,可没有办法,不能对着干,只能服从,但可以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完成功课,留点时间,看自己爱看的书。与世界保持疏离感,只要坚持下去,孩子会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尼采主张,人应该有“健康的自私”,一个内在足够丰富、优秀的人,对他人的价值才更大。

当然,在具体环境中,妥协不可避免,基本东西应坚持,但也不必锋芒毕露。

推荐一门哲学课

作者/主讲人介绍:

通过课程,你可以

✔ 看到人类几千年来最聪明的脑袋,他们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 通过哲学的观照,学会反思,坚定自我成长的方向;

✔ 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 领悟社会与人的复杂性,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世界;

✔ 洞悉国家和社会运转的规律,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 像哲学家一样永不停歇的怀疑态度,始终活跃的思辨精神,乃至形成你自己的哲学观,最重要的是一颗独立思考的大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