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方辩论时,多少人为了面子而负隅顽抗,死不认错,胡搅蛮缠,转移话题。为什么很多人辩论时不停地转移话题呢。

本文说的辩论是具有吵架、争论、争吵、争辩、说服、论辩等广泛意义。多数情况下,它们有个共同目的:我才是对的,而你是错的。

每天,我们都在进行着 这种无休止的辩论。 通常这些辩论没有达到它们希望的结果,只给大气增加了些分贝。所有这些分贝都是噪音吗?显然不是的。既是辩论乙方胡搅蛮缠,至少辩论的甲方通过乙方的胡搅蛮缠而认识了他。乙方就是一个胡搅蛮缠的人,不讲道理的人。很可能,如多数人那样,他会自以为是。敢问世间谁不自以为是呢?智者自以为是,合理之处偏多。愚者也自以为是,否则,他就不愚蠢了。往往人的自我评价并不靠谱。所以,才需要更好的辩论、第三方公正机构和独立的法院。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辩论。我进入各类QQ群、微信群近10年了。群友们天天在辩论着。遗憾的是,亲身经历告诉我,大多数人的辩论停留在一种糟糕的辩论方式:战争式辩论。它浪费了太多人的太多时间,而使人所获甚少。当然,我也在所难免。

战争式辩论的深层心理动机是,我肯定是正确的,又怎能自甘下风,那会多没面子。我要坚持,我要赢得辩论。其本质目的是在辩论时获得赢的感觉。你说的事实,我绝不承认。那必是美帝造谣,或者写禁书的人怀恨在心而造谣。你说公民权利合理性。我心里想,不能否定公民权利,那我转移到公民物质生活福利,公民们不是吃好喝好了,还有各种家用电器嘛。哪个朝代能有此巨大成就啊。你说,那是我们学习西方科技的结果。我说,科技产品也是中国人造的嘛。你说东;我就说西。你说牛头;我就说马嘴。至始至终,我也没有败给你。你带着些情绪;我情绪更大,更有气势。最终,我们陷入人身攻击,不欢而散。很熟悉吧!把生命投入到这样辩论中,有意义吗?很可惜,很多人乐此不疲。

中国文化中的面子心理起作用太大了。但它不是尊严。面子是穿戏服的表演,它是外在的,演给人看的。尊严是基于被公正对待时,内心产生的被认同感。双方辩论时,多少人为了面子而负隅顽抗,死不认错,胡搅蛮缠,转移话题。如果双方都是这样的人,二者彼此彼此,就像两个泼妇或流氓吵架打架那样,使地球熵增。它产生了不和谐、无序和浪费。浪费彼此生命!

为什么很多人辩论时不停地转移话题呢?除了以上面子心理激发胡乱反抗外,缺乏逻辑思维是关键原因。他们对所讨论话题毫无概念。不知道辩论涉及的不同概念具有不同意义,需要做出区分。只有双方在讨论同一话题和同一概念时,辩论才有意义。任何一方转移了到别的话题或概念时,双方都在各自对空气做演讲。双方不停地从口中射出语言子弹。可都射偏了,射到空气中了。还自以为战胜了对方。

缺乏逻辑思维不是时代思维病,它是传统思想病。我一直认为,缺乏逻辑性是我们文化的硬伤。我在看中国哲学史,政治思想史,以及儒家道家经典原著时,也同时对比阅读西方的这类著作。最近我正在看柯匹和科恩的《逻辑学导论》。我分明感觉到 ,中国先秦那些智者们缺乏逻辑思维,今天我们继承了这个传统。这是我们最应该学习西方的地方。一个人没有逻辑思维,他的思考毫无章法。他不区分概念。在谈论甲事物时,突然转到乙事物。过会又转移到丙事物......最后他在讨论女娲造人或宇宙大爆炸。所有概念的讨论不能深入,皆浅尝辄止。他还滥用比喻、类比。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论语·学而篇》) 孝悌和不犯上同一概念吗?能类比吗?历史上,那么多庸君昏君暴君,孝悌之人也不能犯上除恶吗?通过类比得出的结论就不可靠。整部《论语》每一篇都是大杂烩。一会问仁,一会又问学,然后再问礼,再闲聊下音乐,还谈谈诗歌,却没有单独一篇专讲德、仁或礼,将它们深入分析。它跟我们群聊多相似啊。

可《论语》是儒家经典,大部分群聊却在瞎扯。

一些概念或陈述定义不明确,甚至前后自相矛盾,什么结论不能得出啊!这也是很多人认为《道德经》博大精深的根源。反正它怎么说都有理。《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是万物之一,所以,天地也以人为刍狗。它又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既然天地不仁无亲,以人为刍狗,为什么还能常与善人?为什么不是对善人和不善人一视同仁?《逻辑学导论》说,"不相容性(自相矛盾)令人如此反感的另一个深层原因是,任何结论都可以从一些被当做前提的不相容陈述逻辑地推出。不相容陈述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它们的麻烦正好相反:其意谓太多"。自相矛盾,其意谓太多,博大精深。

还有以偏概全,用事物局部结论来演绎出事物整体结论。犯这种逻辑错误的现象实在太普遍了。殊不知事物各个部分不一样;各个部分以特定结构组成整体。事物局部与事物整体也不一样。以偏概全必定逻辑错误。

武断地下结论,不给出充足理由。似乎很多人辩论时就是在不断地下结论,字数往往不超过20字。他们不知道结论和论证之间的区别。基于事实和逻辑,用各个命题来进行演绎和归纳,最终得出结论。这就是论证。论证肯定比结论要长,内容丰富,具有说服力。而只给结论,则完全省略了论证。对只下结论不给论证的人来说,这体现他们没有思考能力。对被下结论的作家来说,这不公平。

我想,更好的辩论必是建立在辩论者基于更好的辩论目的。他首先应放弃基于输赢的战争式辩论。我参与辩论是为了清晰地表达自己,倾听对方辩友的真正声音。更高些的追求是,我保持头脑开放,对方是我的一面镜子,他的说辞之中很可能也存在合理之处,那是我还没有认识到的。我要敏锐地发现它。通过辩论,我的知识面扩大了。每次与人辩论,我都学到些新东西。久而久之,我的世界观开阔了。同时,更好的辩论必须要有逻辑精神。凡是结论必须给出充分的推理论证。必要时,须给出事实证据。论证的内容要远多于结论。一定要避免胡乱转移话题、偷换概念。要区分不同情况,不同原因,不同概念。这种辩论对双方,对社会是很有意义的,它是理性对话本身,能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彼此,促进沟通交流,更具有建设性。至少,它锻炼了我们的思考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