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妮的新劇《宸汐緣》似乎水花不大,古裝造型沒讓人驚豔,可是我還是忘不了初見於張藝謀電影《金陵十三釵》時,在好故事襯托下,她散發着的無限魅力。

中國有句老話:天下故事一大抄。不是說誰抄誰,而是說天下故事都很像,就看你講得怎麼樣。電影《金陵十三釵》(簡稱《十三釵》)的電影題材是已經有被多種文藝作品演繹過的:南京題材。

影片的開頭就是槍林彈雨的戰場,守城的中國軍人在日本兵的圍剿下誅死搏鬥。我們知道“南京大屠殺”不是兩軍交戰,大部分被屠殺的都是平民或者放下武器的人。可是戰場是最直觀的慘烈,當“書娟”的畫外音裏說戰士們只能用自己的命去拼時,畫面出現一排士兵組成一個隊連環被射殺,只爲讓炸藥儘可能靠近敵人。

這個畫面是一個慢鏡頭,戰士們一個個倒下時伴隨着卻是舒緩的音樂響起,這也許就是典型的“聲畫對立”,我們在舒緩的音樂下感受的卻是慘烈本質,本該快節奏的戰場忽然慢下來的效果反能加快觀衆的心跳。

直觀的慘烈過後,故事纔剛剛拉開序幕。女學生、洋人、教堂,當然還有粉墨登場的風塵女子陸續拉動故事情節發展。教堂不是戰場,但是在這發生的故事可以直逼人的心靈。

也許《十三釵》概括起來也就是商女與亡國恨的故事。中國曆來不缺這樣的故事,北洋軍閥時期有“小鳳仙”,就算前幾年先行拍攝南京題材電影的《南京!南京》最出彩的也是那個願意爲拯救別人在人羣中第一個舉手的妓女,甚至外國的文藝作品如《羊脂球》也把人性光輝照耀在這些所謂的風塵女子身上。而“金陵十三釵”的人性又是如何被塑造得閃閃發光呢?

不會忘記,我們的大導演張藝謀是一個用色彩的高手,從他導演的第一部電影《紅高粱》起就一如既往。電影中最後一個定格畫面是——彩色的玻璃被子彈打碎,用“書娟”的眼睛看下去,通過色彩斑斕的光線看到一羣花枝招展的女人走進教堂……真美!

這個畫面是對影片開頭不久這羣風塵女子硬闖教堂後集體出現的呼應。故事還沒全面展開時,我們看到這一羣女子走進教堂的美是由豔麗旗袍和濃妝豔抹拼湊成的,這是讓外國洋人起鬨的美,是眼前一亮卻無其他內容。最後這個畫面和開頭類似,但是我們和女學生書娟一樣再看她們走進教堂的情境時已經百感交織了,美在心頭,口難開,她們的光彩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的風采,所以定格住畫面也是定格了觀衆的心。

影片的高潮是“十三釵”代替女學生赴日本人的宴,也就是替女學生犧牲自己。這是“十三釵”人性美的最終體現。女孩和女人有什麼區別?至少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

女學生以書娟爲例,她的純潔剛強是看得到的,“十三釵”以倪妮扮演的玉墨爲例,看得到的是她風情萬種的妓女形象,但誰能說她不比書娟純潔剛強?玉墨沒有義務要爲書娟犧牲自己,風塵女子的生命與貞潔和女孩一樣珍貴。所以當“十三釵”代替十三個女學生“赴宴”時,不要以“妓女的這點犧牲總比處女去犧牲小”的心態去看,她們是一樣的,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不一樣,這時的女人比女孩更有愛與善。

我們知道“南京題材”的電影總不免會被冠以某些“使命感”,對於日本人在影片裏犯下的滔天罪行總會激發我們的民族仇恨。可是我們的注意力大可不必這樣狹隘,至少《十三釵》的重點是:戰爭災難下人性的愛與善。

向張藝謀舊作《金陵十三釵》致敬,也願倪妮有更驚豔的電影形象,畢竟現在離這部電影過去已經8年,她的新劇《宸汐緣》還只是不溫不火的狀態。

好故事纔會讓演員發光,互相成就彼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