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魏國舉兵攻蜀,徵西將軍鄧艾偷渡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攻滅蜀國。在這場魏滅蜀之戰中,鄧艾和陰平道一人一道大放異彩,陰平道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竟能對蜀國國運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

曹丕稱帝后,幾代魏國君主一代不如一代,大權旁落,司馬氏的權勢越來越大。262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總攬朝政,決定先滅蜀後滅吳,封鍾會爲鎮西將軍,前往關中整軍備戰。

雖然蜀漢國力弱,屢次北伐都沒能成功,但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不是白說的。蜀國的地理位置,決定其易守難攻,相比之下先攻吳反倒更易理解,爲何司馬昭要不顧羣臣反對先攻蜀國呢?

司馬昭認爲蜀國多年和魏交戰,國力羸弱,兵疲民累,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一旦拿下蜀國,就對東吳有地理上的戰略優勢了,可以從巴蜀順流而下,水陸並進消滅東吳易如反掌。不得不說司馬昭眼光也是夠毒的。

263年8月,魏軍三路出兵攻蜀,第一路由鍾會率領,兵力10萬,分三路從斜谷、駱谷、子午谷而出欲先取漢中,再攻成都。第二路爲鄧艾率領,兵力3萬,由狄道(今甘肅臨洮)而出,第三路由諸葛緒率領,兵力3萬,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後面兩路大軍目標是正在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屯田的蜀國大將軍姜維,前後夾擊使其不能回援。

從魏軍的部署可以看出在魏軍眼中,姜維是最大的威脅,是此次攻蜀成敗之關鍵。後來戰事的發展證明確實如此,魏國的攻蜀之戰差點因爲姜維的及時回防而功虧一簣。

關中平原、漢中盆地、四川盆地之間夾着秦嶺山脈和大巴山脈,崇山峻嶺,激流峽谷,交通頗爲艱難。關中到四川主要道路一共有八條,北部關中平原至漢中盆地有5條,分別爲陳倉道(也叫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隴南道(也叫祁山道),南部從漢中盆地到四川盆地的主要道路有3條,分別爲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

實際上,從甘肅通往四川還有另外一條小道,就是陰平道,這條道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這場戰爭中,鄧艾所走的終結了蜀國的那條道。

由於蜀軍對斜谷、駱谷、子午谷防守不嚴,鍾會幾路並進,很快就攻入漢中平原,奪取陽平關。姜維知漢中不保,欲退回陰平,在橋頭被諸葛緒所阻,後與廖化、張翼合兵,守劍閣(今四川劍閣縣北),阻擋鍾會南下大軍。姜維爲何要選劍閣作爲阻擊魏軍之地呢?

漢中盆地進入四川盆地的三條主要道路中,金牛道是唯一一條可以直接通往蜀都成都的道路,魏軍大兵壓境志在滅蜀,必然要走這條最快捷的道路。這條道是戰國時期秦國滅蜀時所修的進軍之道。

劍閣因其所在有大劍山、小劍山聳立,地形險峻,山高谷深路又狹窄,易守難攻,尤其是從廣元到陝南寧強的這段,“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說的就是這裏。姜維據劍門關而守,可以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魏蜀兩軍在劍閣相持了很久,魏軍始終寸步難進,鍾會萌生退意。

這個時候,該我們故事的主角上場了。鄧艾建議出奇兵走更爲艱險的陰平道,繞過劍閣,直插姜維後方。若姜維退兵,則劍閣可取,若姜維不退兵則直攻成都。這個想法說實話真是步險棋,搞不好自己反被包了餃子。

陰平古道起於陰平郡(今甘肅隴南文縣的鵠衣壩),途徑文縣縣城,翻越青川縣境的摩天嶺,經唐家河、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到達平武縣的江油關(今南壩鄉),全長約265公里。

陰平道上最險要的去處是摩天嶺,位於大巴山的西段,海拔2730米,摩天嶺北面坡度較緩,南面則是峭壁懸崖,無路可行,有詩云“山高如雲表,玄鶴尚怯飛”,可見陰平道是多麼的險。

鄧艾從這裏進軍奇襲,實際上和敢死隊差不多,一旦失手將無路可退。鍾會也是這麼說的“陰平小路,皆高山峻嶺,若蜀以百餘人守其險要,斷其歸路,則鄧艾之兵皆餓死矣”,真是一點也不誇張。

鄧艾率軍到達摩天嶺的時候,前方懸崖峭壁,不但沒路,連修路都修不了,欲哭無淚啊。魯迅先生曾說過:世上本無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可是這裏幾乎無人走,怎麼辦?那就滾唄!鄧艾就是鄧艾,沒有大意志成不了大事,已經66歲的老將帶頭裹毯滾下,克服無法想象的困難之後的魏軍成功繞過劍閣到達江油。

正是因爲陰平道如此險峻,蜀國在此並無守軍,想不到魏軍竟然敢走此絕路,以至於鄧艾軍出現在江油關城下的時候蜀軍以爲神兵天降,直接懵了,不戰而降。

鄧艾宛若一把尖刀,直插蜀國心臟。連克涪縣(四川綿陽東)、綿竹、廣漢、直逼成都。劉禪開城投降,蜀漢滅亡。

魏攻蜀之戰從263年八月開始至十月蜀國滅亡,整個戰爭過程只持續了3個月左右的時間。魏能這麼快滅亡蜀國,鄧艾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的奇兵大縱深迂迴穿插的戰術,在戰爭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