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日是晴空万里、天朗气清,十分适宜晾制白茶,可惜的是今年春季雨水多气温低,导致早熟品种的福大开采比去年迟了一些。

一些新晋做茶的朋友总是急不可耐的想早点出茶,似乎这样就可以抢占市场。前段时间,还是阴雨蒙蒙的日子,一位朋友便掰扯了一些芽苞晾制白茶,没成想晾开的第二天便开始下雨。于是这位朋友采取了应急处理,用烘干机从20度,到30度,再到40度,折腾了几个小时。

过了几日,这位朋友过来喝茶,我便问他,前几天那批芽苞做好了吗?拿点来试试。朋友回到:全都倒了,都烘红了,而且很难喝。

这位朋友以为用足够低的温度,慢慢烘,总能把茶做好。其实他是忽略了空气流通对水分蒸发的影响。何况走水过程中物质还需要足够的时间转化,才能做出好喝的白茶。

白茶萎凋首先要蒸发水分,而水分蒸发与空气相对湿度有密切关系。空气湿度低,萎凋叶水分蒸发得快;空气湿度高,则水分蒸发得慢。萎凋叶水分蒸发的结果,造成叶子表面形成一层水蒸气饱和层。如果空气湿度低,即空气中能容纳的水蒸气就多,叶面水蒸气很快即可扩散到空气中,叶面就不存在蒸汽饱和状态,萎凋叶的物理变化就进行得较快。

通风是萎凋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如果萎凋环境密闭不通风,在加温初期,由于空气相对湿度低,加速了萎凋叶中水分的汽化。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空气里的水蒸气量增多,相对湿度升高。温湿度同步升高,化学变化加速,内含物质的自体分解及氧化变化由缓慢变为激烈,致使萎凋的化学变化循着劣变的途径发展,严重时出现红变。

所以加温萎凋必须配合一定的通风量。流动的空气吹过萎凋叶层,带走叶面的水蒸气,形成叶子周围的低湿环境,进一步加速叶子水分的蒸发。萎凋叶的水分汽化要吸收一定的热量,减缓叶温升高。风量越大,水分蒸发越快,叶温上升越慢,萎凋叶的化学变化也会越慢。

加强理论学习,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遇到每一个坑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调整操作,跳过一个又一个坑。做白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现如今白茶行情不断上涨,越来越多新人开始做白茶,许多做茶的朋友并没有系统的掌握白茶制作技艺,还希望加强理论学习用心做白茶。

前几日有朋友喝了四川、广西新制的白茶,表示十分难喝,等级高价格低的外地白茶侵入白茶市场,这类白茶不仅产地、原料不对,工艺也是十分粗糙,各位喜爱白茶的朋友还是要擦亮眼睛,练就火眼金睛,建立白茶标准,认准正宗白茶。

所谓:看天做茶,看茶做茶,正是建立在对工艺原理的认知,对天气变化的把握,对茶青原料的理解,只有吃透了基础理论,不断实践摸索总结,才能真正做到“看天做茶,看茶做茶”。做出一杯干净的好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