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茶季是考验茶技的最佳时机,每到制茶季,茶桌上摆满的是各种新茶茶样,有不同品种的、有不同山场的、有不同工艺的,应有尽有;有拿来评审鉴别的、有拿来交流提升的、也有拿来品鉴以调整后续工艺的,不一而足;有表现出众十分惊艳的、有品质一般中规中矩的、也有特别难喝无法入口的,良莠各异。

近几年,白茶市场是风生水起,全国各地一片白,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纷纷加入采制白茶行列。前几天在一朋友那喝了一款四川白茶,外形十分漂亮,芽头极短,芽毫也显白,但是有一股刺鼻的臭气,当时和朋友分析,怀疑可能是工艺不到位,朋友说和我们这边是一样的工艺,排除工艺影响,那有可能是品种问题,当时也就没有深究了。

昨夜几个朋友过来喝茶,也带了一款外地白茶,一猜就是四川带来的这款,看来这款茶在政和茶圈传播范围不小。

下午与一朋友又认真品了这款白茶,外观着实能够打动人,短而细致,白而显毫,但是干茶却有一股刺鼻的树根味,小时候吃过一味中药,晒干的树根放瓦片上磨来兑水喝,可以祛肚子痛,非常臭的那种,必须要捏着鼻子灌的那种臭,没有合适的词能够恰当形容,只好暂时用青臭气来比喻。

仔细看干茶形态,还能挑出不少极细的芽苞,完全是没有长开的状态,尚未饱满的茶芽,内含物质还未从树根输送到芽头,许多营养性物质还处在前体状态,尚未熟化,这般采摘着实有些暴殄天物。

出水的茶汤依然带着这股青臭气,但是比碗盖略轻些,滋味略带苦涩,有些像西瓜未成熟,全白的那种生味,许多农村小孩可能有吃过不熟的白西瓜,有点近似那股味道,但是带着臭气和苦涩感。

尝试着坐杯,出水后我闻了闻味道就倒了,朋友小心翼翼的尝了一口,赶紧跑去吐了,着实喝不下。

要是刚接触白茶的朋友第一次喝到这样的白茶,以为白茶就是这样子的,那么以后也就不敢再喝白茶了。喝茶本来就是享受的,要是一股难闻的青臭气,喝完还想吐,这样的白茶也是不会受欢迎。

深入分析这款茶的特征,一方面是原料太细嫩,不成熟,导致物质尚未发育完全;其次可能是气候不同,即便用相同的工艺,没有考虑看茶做茶看天做茶,也不能做出工艺到位的茶,类似我们之前提过的低温低湿白茶,物质未充分转化;再次可能是茶树品种、茶树生长环境等差异,导致茶叶内含物质差异极大。

白茶都一样,白茶不一样。都是白茶,好不好喝差太多。

茶海水深,刚入门的朋友,一定要找产地正、品种正、工艺正、品质正的正味白茶,切莫贪小便宜,喝到不对味的白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