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講《竹筷的奧祕》告知我們:竹筷不僅僅是餐具,更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竹筷的“道法自然”,“不言之教”,教我們順應自然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教我們如何勤儉齊家?教我們如何做人做事?

爲什麼先講“竹筷”後講“碗”呢?因爲普及竹筷,關係到千家萬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有助於形成優良的家教家風。但是,今天的竹筷已經面臨絕跡的風險,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竹筷的命運與傳統文化的現狀,何其相似?竹筷早已淪落爲餐具,毫無文化內涵可言。那麼,“碗”的命運又如何呢?五十步笑百步。今天的人們,知道碗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鳳毛麟角。

如圖所示,“碗筷乾坤大”,碗,指的是“瓷碗”;筷,指的是“竹筷”。碗筷裏面有“乾坤”,學問“大”得很。碗筷裏面隱藏着優秀傳統文化,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當我們弄明白碗筷的文化內涵,所謂的“家庭教育”,小菜一碟;所謂的事業與家庭無法兼顧,迎刃而解。

一、瓷碗。

關於“碗”,先給讀者朋友講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戶人家,老奶奶年紀大了,喫飯的時候,拿瓷碗的手,哆哆嗦嗦,常常摔破碗。兒媳婦於是到集市上買了一個“木碗”,專供老奶奶使用。有一天,兒媳婦從外面回到家,發現小兒子正在拿着一塊木頭刻東西。母親好奇地問:“兒子,你在刻什麼?”兒子答:“刻碗啊!”“家裏那麼多碗,爲什麼還要刻碗?”“等你和奶奶一樣老的時候,給你用啊!”……

這個故事不言自明,在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意識裏,給家裏的長輩用“木碗(鐵飯碗)”,不孝;給家裏的晚輩用“木碗(鐵飯碗)”,不慈。不孝不慈的人,是令人唾棄的,還如何在社會上立足?

爲什麼要用“瓷碗”喫飯?因爲“瓷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外國人是通過瓷器瞭解中國的。衆所周知,瓷器、中國的英文單詞都是“China”,在外國人的眼裏,中國就是“瓷器之國”。而且,瓷器是古代的高科技產品,只有我們中國纔可以造。因此,瓷碗不僅僅是餐具,更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教育”,教育我們中國人做事要隨時、謹慎、細心。“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一個孩子端着“瓷碗”喫飯,另一個孩子端着“鐵腕”喫飯,他們的心態是截然不同的。給孩子用“瓷碗”,是在教他謹言慎行,否則後果嚴重;給孩子用“鐵腕”,則是在教他隨心所欲,無所顧忌,即使出了事,也有長輩罩着。誰敢保證孩子的一生一帆風順?誰也保證不了。父母能陪伴孩子的一生嗎?不能,除非白髮人送黑髮人。可見,瓷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飯碗。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裏,“碗”,特指“飯碗”,還把工作比喻成“飯碗”,一旦丟了工作,就說成丟了飯碗。世界上真的有“鐵飯碗”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如圖所示,碗口是圓的,碗底是圓的,“腕足”也是圓的,寓意我們做人做事,追求圓圓滿滿、十全十美。雖然很難達到圓滿,但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理想。這裏要着重介紹一下的是“碗足”,類似於竹筷上的“小三角形”,是我們平常最容易忽略的地方。“碗足”主要有兩大人性化的功能:最基本的功能,是我們端碗的時候“防止燙手”;最重要的功能,是人與動物喫東西的本質差別。比如小狗,想喫碗裏的食物,必須把嘴巴伸進碗裏纔行,即使是“百獸之王”的老虎也不得不如此。這說明什麼?在古聖先賢的意識裏,所有動物的嘴巴,只有配合的分,“碗”纔是主體。而“人爲萬物之靈”,位列“三才”,頂天立地。因此,既然生爲“人”,喫飯絕對馬虎不得,我們的嘴巴才應該是主體,碗只有配合的分。換言之,一個人喫飯的時候,竟然不端“飯碗”,而是低下本來高貴的頭,將自己的嘴巴湊到碗裏去喫,那隻能說明這個人已經不把自己當“人”看了。或許有人會說:人也是動物呀!那麼,請問:猴子、小狗等動物,光着身子可以到處走。人,可以不穿衣服到處走嗎?只有神經病,纔會“裸奔”吧?有人可能會說,端碗喫飯就是“人”了?猴子也可以端碗哎?難道猴子是“人”嗎?可是,猴子是用手“抓”還是用筷子“夾”呢?顯而易見,猴子的爪子是無法正常使用筷子的。因此,人就是人,絕非動物。人和動物的區別在於:人要端碗喫飯,人要穿衣遮羞。

到高檔次的“大飯店”喫飯,大家想過沒有,你真的是去“喫飯”嗎?你明明是去品嚐美味菜餚的吧?爲什麼叫“飯店”而不叫“菜店”呢?有人說,這是中國文化的自相矛盾之處,難以自圓其說。未必,大家想一想,我們用筷子夾菜以後,是不是先放進一個裝菜的小碗裏?這個小碗既可以裝飯,也可以裝菜,而且一定有“碗足”的。所以,這個小碗還得端起來喫。在公司上班,到了用餐的時候,如果同事喊了一嗓子“開飯囉”!我相信大家都聽得懂。可是,如果喊“開菜囉”!你聽得懂嗎?

三、乾坤配。

在自然現象裏,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天是“陽”,地是“陰”;陽爲主導,陰爲配合。“碗筷”,瓷碗爲陽,竹筷爲陰,陰陽合德。碗爲乾,筷爲坤,碗筷即乾坤,碗筷之間的配合,就是典型的“乾坤配”。

何謂“乾坤配”?比如夫妻之間,夫爲“乾”,妻爲“坤”。夫妻是“乾坤配”嗎?未必。什麼樣的夫妻,纔算“乾坤配”呢?曾經的科技界泰斗、我國兩彈一星的奠基人——錢學森先生,與其夫人蔣英女士,這對夫妻是“乾坤配”。爲何?在錢學森先生還沒有成名的時候,蔣英女士已經是大明星了,不僅在國內有名,在國外也大名鼎鼎。但是,結婚以後,蔣英女士甘願放棄自己的事業,變成家庭主婦,相夫教子。在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必定有一位偉大的女性。美國人說錢學森先生抵得上美軍五個師,阻撓他回國。在美國被軟禁期間,蔣英女士毅然無怨無悔地陪伴左右,不離不棄,既能“同甘”又能“共苦”。因此,乾坤配的夫妻,必定“家和”,家和萬事興。一個家庭如此,幹事業同樣如此。若想幹成一番事業,乾坤配的搭檔必不可少。歷史上的周文王和姜太公,劉備與諸葛亮,是絕佳的乾坤配,誰也離不開誰。假如劉備三顧茅廬請不出諸葛亮,怎麼可能三分天下有其一?劉備極有可能一生碌碌無爲。如果沒有劉備,才華橫溢的諸葛亮,也許就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由表及裏,碗筷裏面藏乾坤,碗筷乾坤配。餐桌上假如只有筷子而沒有碗,像話嗎?假如只有碗而沒有筷子,難道用手抓飯嗎?這就是說,乾坤是一體的,碗筷也是一體的。碗筷既是餐具,又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

我在浙江遊學時,請教一位老先生,他講過一句振聾發聵的話,原話是這樣說的:“學習傳統文化的場所,往往是破壞傳統文化的罪魁禍首!”我當時聽的一頭霧水,忙問其故?老人家答:“學習傳統文化的場所,喫飯的時候,用瓷碗嗎?用竹筷嗎?用的是鐵飯碗吧?沒有腕足吧?亂彈琴?”

讀者朋友們,大環境我們一時難以改變,當然了,隨波逐流也不是辦法。怎麼辦?少說點空話,多做點實事。從使用瓷碗、竹筷開始,從我做起,從我家做起。一點一滴地弘揚傳統文化,踏踏實實地復興傳統文化。上無愧於祖宗,下無愧於子孫。

碗筷乾坤大,大道至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