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陪你看推送的小海豹

  讓獨自看推送的你不再寂寞如雪

  你想了解的青大角角落落

  Young&Rich小海豹什麼都知道

  在青大廣泛的學習與實踐

  讓他完成了內在的自我積澱

  也讓他完成了對紡織由“知之”到“好之”再到“樂之”的轉變

  踏實、肯學、多幹

  他造出的物探纜在深海將“蛟龍”緊緊縛住

  今天,豹豹帶你認識一位制繩領域的大國工匠

  青大優秀校友——徐連龍

  2017年5月25日,馬裏亞納海溝,“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正在開展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第二次下潛任務。在“蛟龍”號科學探測過程中,布放回收、聲信標定位、安全逃逸等環節均用到了由我校2008屆畢業生徐連龍主導研發的一款海洋物探繩纜。此時的徐連龍,涉足特種繩纜領域已有十年,由他參與研發的繩纜,多次打破歐美國家技術封鎖,填補了國內行業空白,創下了中國繩纜界的四個第一。他也憑着一顆匠心與一腔熱忱,榮獲首批“中國紡織大工匠”榮譽稱號,成爲制繩領域名副其實的“大國工匠”。

  1

  把掌心的命紋擰成堅韌的繩

  時間回溯到2009年,這一年對於徐連龍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此時的他,從我校紡織服裝學院畢業剛剛一年,並且在“千軍萬馬”中順利擠過“獨木橋”,獲得了令人豔羨的公務員職位。但當徐連龍即將端起“鐵飯碗”的時候,他卻有些糾結——這真的是自己的志向嗎?一顆不安於現狀的心愈發躁動。

  在徐連龍大三時,他曾在海麗雅集團跟隨制繩老師傅實習過,最初只是認爲與專業相關去嘗試一下,可當他深入實踐並在車間摸爬滾打後,徐連龍對繩纜的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雖然考上公務員,但是用到我的專業知識非常少,經過再三考慮,我還是放棄了穩定的公務員工作,到車間一線與各類陌生的繩纜打交道。”徐連龍回憶道。

  剛進入海麗雅,徐連龍沒有馬上進入實驗室開始研發工作,而是進入產業一線成爲一名普通的值車工。車間的噪音高達80分貝,聽清旁人說話都費力,徐連龍就整日在這裏與枯燥的機械、繩索作伴,一干就是一年多。起先,從大學生到學徒工的身份轉變難免有些落差,但徐連龍很快便釋然了:“在學校中,我學習的是大紡織,繩纜是紡織行業裏面比較小的領域,對我來說還很陌生,特別是繩纜的立體編織,與傳統紡織工藝大相徑庭,需要我重新學習。”

  產業一線的磨練使徐連龍具備了紮實的基本功,也讓他把在學校學到的理論融入到實際生產操作中。一年後,他來到技術部,開始了特種繩纜的研發工作。

  2 長纓在手,敢縛“蛟龍”

  升入研發部門不到一年,公司便將一項新繩纜的研發任務交給徐連龍獨立完成,客戶要求繩子必須達到美國標準,如果繩子無法進入美國市場,企業將面臨高額索賠,這對於剛剛入行的徐連龍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爲了理清美國繩纜入門門檻及具體要求,徐連龍日夜加班,將美國標準準確“翻譯”成企業生產標準,憑藉着“踏實、肯學、多幹”的優秀品質,最終將原本至少3個月的研發時間縮短至1個月。

  此後,徐連龍對繩纜的研製愈加癡迷,研發新繩纜的關鍵階段更是經常徹夜不歸,後來索性直接住在員工宿舍。“和老婆約會喫飯經常遲到3-4個小時,後來我們就直接約定如果遲到時長超過一個小時就自動取消。”說到這,徐連龍靦腆一笑,帶着些許愧疚。

  隨着能力的不斷提高,徐連龍接到了海洋物探纜的研發項目。在深海應用過程中,需要懸掛衆多勘探設備,爲了保證信號線在複雜的深海環境中不斷裂,繩纜的延伸性必須達到鋼纜級別。徐連龍介紹說:“由於咱們的探測時間長,海水腐蝕性強,如果使用金屬材料,會加大科考船的負重,而且3到5個月就會腐蝕,我就只能從全世界重新選擇原材料,當時從200個廠家中的40餘種原材料中挑選材料,每一種都要經過嚴苛的實驗檢測。”

  整整三個月,徐連龍直接住在廠裏,每天都要進行無數次繁瑣的試驗。那時青島正是三伏天,高負荷的勞動加上飲食不規律,三個月裏,徐連龍中暑了兩次,犯了一次腸胃炎,送到急診的時候甚至還惦記着要監測實驗室的數據。徐連龍擰緊了全身的“發條”,上午掛完吊瓶,下午又直奔實驗室,有一次在車間待過兩天零一夜沒有出去,做實驗到半夜,累了就直接抱着繩子睡過去了。

  回憶起那段經歷,徐連龍總是輕描淡寫:“雖然的確是有點枯燥,但也沒覺得多苦多累,一想到這種類型的繩子國內還沒有一家公司研製成功,我心裏就憋了一股勁兒。”艱辛的付出凝結成累累碩果,從他手中誕生的一條條物探纜猶如堅韌的長纓,將“蛟龍號”牢牢縛住,保證了深潛任務的圓滿完成。

  3 當時只道是尋常

  從市南區的青島大學,到市北區的海麗雅集團,10公里路程徐連龍走了整整14年。徐連龍出生於日照市一個普通的小村莊,本來一心想報師範類專業的他被調劑到完全陌生的紡織工程專業。他也沒有任何牴觸情緒,只覺得青島大學這所學校不錯,青島這座城市也不錯。他學習的是紡織大類,學校開設了廣泛的課程類目,“紡”有前紡、後紡、棉紡、毛紡;“織”有針織、機織、非織造等;此外還有機械製圖、電工電子、高分子材料等衆多領域,徐連龍都有接觸,在工作中遇到許多需要跨界的問題,有賴於在學校的廣泛涉獵,往往能很快上手。同學們給徐連龍的評價是“紮實、喫苦耐勞、能沉下心”,一起做實驗時,徐連龍電工電子方面弱一些,經常比別人做得慢,但他從不投機取巧,總是自己一點點摸索着把實驗完成。

  課業之餘,徐連龍也有着豐富的實踐經歷。在學校裏,他加入過學生會;擔任過“望海潮”文學社社長。學校之外,他做過家教——去李村教韓國小孩學英語;和同學一起去啤酒城擺攤賣過啤酒和小紀念品;還去四方利羣商場當過海信電視的導購。在學校組織下,他先後去過國棉一廠、宏大紡機等單位實習,與海麗雅集團的結緣也是因爲一場校招……孔子聞太宰問時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也恰恰是廣泛的學習與實踐,使徐連龍完成了內在的自我積澱。

  畢業恰好十年,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上回望,徐連龍感慨良多,是在青大的四年讓他完成了對紡織由“知之”到“好之”再到“樂之”的轉變。今年端午,徐連龍與當年班裏的同學們一起回到學校參加畢業十週年聚會,看着即將落成的“雙子樓”,看着煥然一新的校舍與食堂,徐連龍爲母校的發展感到欣喜不已。作爲學長,他囑咐同學們:“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就要幹哪個階段的事,在學校有大把的時間學習,一定要珍惜,努力學習知識、技能,將來做一個對得起這個時代的人。

  文字/夏翌強

  編輯/李悅

  校對/呂皓

  圖片部分來自網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