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互聯網醫院正在崛起,上市藥企收購醫院或成“燙手山芋”

8月13日,上海市衛健委發佈《上海市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這一管理辦法將於9月1日起施行。

文件明確將“互聯網醫院”定義爲“包括作爲實體醫療機構第二名稱的互聯網醫院,以及依託實體醫療機構獨立設置的互聯網醫院”。

該文件還規定,互聯網醫院開展的診療服務應符合實體醫療機構或依託實體醫療機構的功能定位,並在《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登記的執業範圍內,主要包括:常見病和慢性病患者隨訪和複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同時,文件還明確了准入標準、監督管理等,明確衛生健康行政部門通過管理平臺對互聯網醫院實施監管,重點監管互聯網醫院的人員、處方、診療行爲、患者隱私保護和信息安全等內容。

“香餑餑”或成“燙手山芋”

近年來,“互聯網+醫療”成爲新風口,百度、騰訊等諸多互聯網企業紛紛着手佈局醫療健康領域。去年,伴隨着平安好醫生港股上市,微醫Pre-IPO融資,好大夫在線、丁香園、春雨醫生等多個平臺估值超過10億美元。截至2019年4月28日,目前全國已經有158家互聯網醫院運營。

互聯網醫院運營還在加速,8月5日,搜狗公司在發佈2019年第二季度財報時披露,公司已經取得了互聯網醫院牌照,獲准通過互聯網開展診療業務,正式加入互聯網醫療的競爭當中。

記者注意到,隨着公立醫院改革、互聯網概念加入、非醫療行業投資(特別是上市公司加入投資行列)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影響,醫院正在成爲資本和上市藥企爭相納入麾下的“香餑餑”。

併購醫院後遺症不斷

然而,收購容易管理難。近期多個案例顯示,上市公司此前激烈爭奪的“香餑餑”如今頻繁成爲“燙手山芋”。比如,2018年的華潤掛牌轉讓深圳市三九醫院;益佰製藥轉讓淮南朝陽醫院的控制權;今年1月份,仙琚製藥轉讓哼哈口腔醫院;7月31日,一封院長的公開信還使得海王生物捲入收購醫院的風波中。

據爆料,湖北江漢油田總醫院(以下簡稱“江漢總醫院”)院長雷正秀在《給全院員工的一封信》(以下簡稱“公開信”)中稱,因操作不透明、收購方財務狀況糟糕等原因,堅決抵制海王生物收購。

《國際金融報》記者致電海王生物,該公司表示,與江漢總醫院的戰略合作意願僅處於商談階段。截至目前公司還沒有繳納收購保證金,沒有對醫院開展盡職調查,也沒有簽訂戰略合作意向協議。

同時,雷正秀還在《公開信》中透露,“海王生物的公開財報顯示,其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連續3年爲負值,債務償付風險非常高,並且海王生物的盈利能力也有問題,資金鍊非常緊張。”

記者梳理發現,2016年-2018年,海王生物經營活動現金流分別爲-14.97億元、-24.33億元和-11.35億元。此外,2016年度-2018年度,海王生物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爲64.72%、79.05%、82.69%,而同期生物科技行業資產負債率水平分別爲24.34%、25.02%、25.20%。

近3年來,海王生物合計收購了78家公司、新設31家公司,這些投資合計超過60億元,形成高達39.18億元的商譽。2018年度,海王生物資產減值損失高達3.35億元,同比增長1374.76%,公司在年報中解釋,是因計提商譽減值所致。

顯然,瘋狂的收購模式並沒有給海王生物帶來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並且還使公司面臨着嚴重的額財務危機。爲了還債,海王生物唯一的辦法就是向資本市場求援。6月26日,海王生物擬非公開募集資金25億元用於償還銀行貸款和補充流動資金。

其實,與海王生物有着一樣收購痛苦的還有濟民製藥、創新醫療和星普醫科(現更名爲“盈康生命”)等,這些上市公司此前都瘋狂受夠了醫院資產,但收購後,因種種原因,導致醫院業績承諾普遍無法完成,管理越來越難,讓上市公司現金流喫緊,且商譽風險較高。

(國際金融報見習記者 金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