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狮子最主要的优势是数量和力量而不是速度,主要靠每个个体的强大力量集合起来去追捕那些奔跑速度没那么快(但是肉多)的大型食草动物,策略上是群体对个体,所以狮子的爪子没有再费劲往其他方向演化,而是跟大多数猫科动物一样可以收进爪鞘。无论有没有亲自养过猫,大家应该都知道猫咪的爪子可以收起来,具体来说就是猫咪平时会把锋利的指甲收进脚趾中,需要用的时候才伸出来。

无论有没有亲自养过猫,大家应该都知道猫咪的爪子可以收起来,具体来说就是猫咪平时会把锋利的指甲收进脚趾中,需要用的时候才伸出来。

养过猫的铲屎官应该都喜欢用手去捏猫咪的肉垫,在最大的那一块肉垫与其他小肉垫之间轻轻一按,猫咪的利爪就伸了出来,而铲屎官一松手,猫咪的爪子也会回归原位,就像某种神秘机关一样,非常好玩。

没玩过的铲屎官可以把猫咪叫过来试试,但是要懂得适可而止,玩个一次两次的猫咪可能懒得计较,把猫咪搞烦了可能就不愿跟你玩了。

猫咪的萌爪

而狗狗就不一样了,养过狗子的铲屎官应该也观察过,狗狗的指甲是缩不回脚趾中的,只能在外面呲楞着,而且总体来说比较粗,还很结实。

给猫咪和狗狗剪指甲时感觉也不同,猫咪的指甲又薄又锋利,用指甲刀能很轻松剪掉尖尖;而狗狗的指甲很圆钝,要剪的话需要耗费铲屎官更多的力气。

那么为什么猫咪跟狗狗的爪子差别这么大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从猫科动物和犬科动物的捕猎策略说起。

大家如果经常看动物世界或者野生动物纪录片的话,应该比较了解猫科动物和犬科动物在生存策略和捕食方式上的差别。猫科动物大多是暗夜猎手,套用游戏术语应该类似忍者和刺客,喜欢单独行动(狮子除外)。

绝大多数猫科动物最经典的捕猎场景是这样的:一只食草动物正在低头吃饭,不远处的树木或草丛后隐藏着一只猫科动物。猫科动物借助掩体悄悄前进,在合适的位置突然冲出来偷袭猎物,成功的话就会获取一顿美餐,失败的话就再接再厉,下次再找机会。

但是犬科动物不一样,它们大多是具有社会性的群居动物,靠群体围捕猎物来获取食物,经常是依靠各自分工和捕猎策略,在不同方位追击猎物,逐渐缩小包围圈,直到能够接触猎物,再围攻之。

也就是说,犬科动物捕猎主要靠追赶,以奔跑为主。

而在奔跑和转向过程中,指甲会频繁接触到地面,一方面能增大摩擦力,另一方面指甲抓地时也可以为它们提供额外的力量,方便在奔跑时控制速度、方向与平衡,还能防止滑倒。

所以犬科动物的指甲必须足够粗壮、结实才可以,如果太薄、太窄,就很容易在奔跑过程中造成额外损耗,甚至折断。所以狗狗的指甲才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圆钝、坚固,而且不能缩进脚趾中。

猫科动物就不一样了,它们在捕猎时以潜伏为主,有时为了埋伏猎物需要不停改变位置,像花豹、美洲豹这种擅长爬树的还会多角度立体式观察和靠近猎物。

埋伏和偷袭猎物需要在安静中进行,而指甲刮在地上难免会发出声音,所以猫科动物的爪垫很厚,还演化出了爪鞘这一结构,能将指甲收起来,达到走路时悄无声息的效果。

看上去问题解决了——只要在走路时把爪子收起来,需要的时候再用就好了。

但是大家不要忽略一件事,脚趾拢共就那么宽,如果指甲很粗、横截面很圆,那么指甲是无法完全收进爪鞘中的,而且会很痛。

所以猫科动物的指甲在演化道路上渐渐变薄,横截面为刀刃状的细长类型,而不是圆形。这样就可以完全收进爪鞘中了,虽然不如犬科的指甲结实,但锋利程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再来说说猫科动物中的两个例外。

一个是狮子,它们的爪子也能收进爪鞘,但它们的捕猎方式跟犬科类似,主要靠围捕。

狮子最主要的优势是数量和力量而不是速度,主要靠每个个体的强大力量集合起来去追捕那些奔跑速度没那么快(但是肉多)的大型食草动物,策略上是群体对个体,所以狮子的爪子没有再费劲往其他方向演化,而是跟大多数猫科动物一样可以收进爪鞘。

但猫科中的另一个例外——猎豹就不一样了,它们不是群居动物,而且主要优势不是力量,而是极致的速度。

由于力量不占优,所以猎豹只能选择较为瘦弱的中型食草动物为食。但这类食草动物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奔跑速度很快,所以猎豹也只能跟着往速度方面特化。

能够收进爪鞘的指甲过于单薄、脆弱,在极速奔跑中不能给猎豹带来帮助,反而有可能因此而损伤,所以猎豹的指甲渐渐变粗、变结实,并且无法再收回爪鞘中。

#萌宠温情时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