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根据荣亲王入葬的时间以及顺治两次行围昌瑞山的记录来看,确定自己的吉地所在以及丰台岭一带作为后世皇帝的兆葬之所,当在1651年(顺治八年)十二月驻跸汤泉之时。而关于为何顺治在生前没有开始正式营建陵寝,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英年早逝,所以即使在生前已经通过“遥掷佩韘”的方式钦定了自己的未来吉地,但由于之前从未将营建皇陵之事提上议程,所以,孝陵的正式筹备已然到了1661年六月。

1661年(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子时,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位皇帝爱新觉罗.福临驾崩于紫禁城养心殿,年仅24岁。作为“入关第一帝”,由于去世得突然,所以顺治的皇陵工程直到1661年(顺治十八年)六月才开始筹备,次年九月(1662,康熙元年)破土,1663年(康熙二年)二月十五正式开工。

顺治画像遥掷佩韘,亲定陵址

追远钦神烈,匪遥展默思。

每因羁庶政,又觉隔多时。

松柏守宫阙,星辰侍礼仪。

鼎湖亲卜吉,昌瑞万年基。

——乾隆御制诗集之《恭谒孝陵》

表面上看似顺治生前对自己的身后事一点也没有交代,但实际上,不光孝陵甚至包括整个清东陵在内,关于选址的问题都是在顺治年间完成的。并且,顺治帝当年并未派遣任何一位堪舆大臣前往各地相度,而是自己钦定的万年吉地,这也使清孝陵成为清代历史上唯一一座皇帝单独钦定的皇陵。先是世祖校猎於此,停辔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因自取佩鞢掷之,谕侍臣曰:“鞢落处定为穴。”至是陵成,皆惊为吉壤。

根据《清圣祖实录》、《清史稿.卷八十六.志六十一》、《啸亭杂录》、乾隆御制诗集《恭谒孝陵》等史料中的记载均可以确定顺治卜择吉地确有其事。如果说《啸亭杂录》是私人著述可信度不高的话(努尔哈赤七世孙礼亲王昭梿著,成书于道光年间),那么乾隆本人的诗集以及《圣祖实录》当中的记载则最有说服力。上述史料纷纷表明,“世祖校猎于此,停辔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因自取佩韘掷之,谕诗臣曰:‘韘落处定为穴’”,由此可以充分肯定,清东陵昌瑞山这块万年吉地确实是顺治帝行围时“遥掷佩韘”而定。

清孝陵石牌坊追根溯源,探寻顺治卜择时间

虽然确定有世祖定陵址之事,但关于此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在官史当中并未有直接说明。不过从顺治18年的在位生涯以及《世祖实录》当中关于顺治外出行围的详细记载来看,不难发现一些端倪。

1638年(清崇德三年)出生的顺治,在自己年仅6岁时便成为了皇权的接班人。众所周知,从1643年皇太极驾崩福临继位,一直到1650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去世,朝中大权尽在摄政王掌控之中。所以,在这七年之内,毫无实权的顺治能够自主钦定吉地是不可能的,并且在此七年之中,也没有顺治行围丰台岭(昌瑞山原称)的记录。

顺治剧照

1651年,顺治开始亲政,一直到1661年(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去世,10年之中,根据《世祖实录》的记载,顺治帝一共有两次行围遵化丰台岭的记录,分别是1651年和1659年。第一次,从1651年十月十九顺治离京,到十二月底回京,长达两个月的外出狩猎,有七天就在汤泉驻跸,而汤泉距离丰台岭(昌瑞山)仅有不到10公里的距离,7天的时间,顺治完全有可能前往丰台岭行围从而选中这块吉壤。壬辰,上驻跸汤泉。甲午,上驻跸天台山。

而第二次,到了顺治十六年,22岁的顺治帝从十一月初九离京,至十二月十二返京,34天当中,顺治先后分两次驻跸汤泉合计亦是7天的时间。而且在十二月初八这一天,顺治帝离开汤泉还前往天台山住了一晚,按照常理来看,汤泉与天台山的距离也不到10公里,跑个来回完全用不了一天的时间。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此次天台山之行之所以耗时一天实则另有原因,加之天台山按照地域划分属于后来清东陵范围之内(也是咸丰定陵的朝山),所以顺治由于卜择寿宫而耽误了回汤泉行宫的时间,不得不在天台山凑合一晚,也是合乎常理的。不然以他的身份,是绝对不会放着有汤泉行宫不回,反而在当时既未设行宫周边又杳无人烟的天台山将就一晚的。

孝陵神道七孔桥(又称五音巧)

再者,根据清朝的祖制,自顺治开始,便实行院葬之制,旨在将自己过世的爱子爱女或者有功之臣及其家眷葬于皇陵附近,以示哀荣。例如顺治帝与其一生挚爱孝献皇后董鄂氏之子荣亲王,便是于1658年(顺治十五年)葬在了毗邻东陵的黄花山,而且在此后也未再进行迁葬。所以由此可知,如果当时没有确定丰台岭为万年吉地,没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规划,荣亲王断然不会葬在黄花山作为昌瑞山主陵的院葬墓的。所以,根据荣亲王入葬的时间以及顺治两次行围昌瑞山的记录来看,确定自己的吉地所在以及丰台岭一带作为后世皇帝的兆葬之所,当在1651年(顺治八年)十二月驻跸汤泉之时。

而关于为何顺治在生前没有开始正式营建陵寝,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英年早逝,所以即使在生前已经通过“遥掷佩韘”的方式钦定了自己的未来吉地,但由于之前从未将营建皇陵之事提上议程,所以,孝陵的正式筹备已然到了1661年六月。

孝陵神道及石像生进展神速、有违常理的清孝陵陵宫工程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从1663年二月十五正式开工之后,孝陵的主体工程(即陵宫部分)到1664年(康熙三年)十一月底便已告竣完工,而且排除当中冬季停工的时间之后,真正用于建造的时间只有一年多。要知道所谓的陵宫部分,可是包含了陵寝围墙以内的所有建筑,包括方城明楼宝顶、下马牌、神道碑亭、东西朝房等,按照一般情况,如果将陵宫部分建好,怎么也得需要2—4年的时间,而孝陵仅仅用时一年多,并且孝陵作为入关后首陵以及清东陵之主陵,是规模最为宏伟占地最为广阔的。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想达到既用时短又规模完备,只能存在一种情况,那就是使用了旧料。

无独有偶,在孝陵建成之后不久,便流传开“拆明陵以建清陵”的传言,逐渐成为了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经久不衰。之所以产生这样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深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明十三陵布局图并非空穴来风的传闻

第一,朝代更迭所致的普世观念。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前后更迭的两个王朝之间,往往势同水火,所以后朝在取代前朝之后,会采取一些有违常理的方式来彰显自身皇权的至高无上,而损毁前朝陵寝便是诸多方式当中的一种,似这种情况在历朝历代并不少见,这也正是历朝皇陵保存不甚完整的原因之一。

第二,清初现状以及明清两朝恩怨。首先,正如第一点当中所讲,在清朝与明朝之间,作为敌对双方同样存在势不两立的局面。从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为祖、父报仇,到后来1616年建立大金汗国,再到顺治入主中原,为了解恨拆毁明陵合情合理。

努尔哈赤雕像

其次,明朝末年,明熹宗朱由校受坤舆术士的影响,认为完颜氏所建立的金朝与努尔哈赤所建立的大金同属一脉,如果拆除位于房山的金朝皇陵,便会断了大金汗国的龙脉。明朝不仅这样想了,而且还于1622年(天启二年)付诸了实践。结果22年后,摄政王多尔衮又将明定陵(万历)的享殿拆除,大有“以其人之道还以彼身”之意。所以,有了这样的先例,清朝完全有可能做出拆明陵的做法。

再者,顺治驾崩之后筹备孝陵之初,正值朝中财力空虚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拆用明陵现有的旧料,不仅可以省出一大笔钱,而且还可以节约工时,提前完工,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这也是造就传闻的最关键原因。

多尔衮剧照由表及里,细节处探寻孝陵孝陵所用旧料来源

在这么多看似很合情合理的原因之下,清孝陵神速完工的背后,到底有没有用明朝皇陵的旧料呢?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这件事还是一个谜,直到1990年对孝陵陵宫部分进行大规模的维修之后,才发现了一些重要线索。

当时亲历维修的工作人员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孝陵在仅用时一年半的情况下,其隆恩殿以及东西配殿的主体结构均引用非常名贵的金丝楠木,而檐柱、梁枋等明显看出是由旧料改制而成。按照规制,上等的金丝楠木只有在皇宫和帝陵建设当中才可使用,所以“拆明陵而建清陵”的可信度又增加了不少。

孝陵隆恩殿

直到第二年,孝陵隆恩殿维修之时,从其正殿天花板上再度发现重要线索,工作人员在天花板的背面,发现一些刀刻文字,上面写明了这些旧料的原出处,来自于清馥殿。几个月后,同样在孝陵的神道碑亭天花板碎片中,发现了“锦芳亭东七块向北外”等字样。也就是说,清孝陵陵宫主体工程所使用的旧料,源于清馥殿和锦芳亭。

那么清馥殿和锦芳亭是否是明朝皇陵当中的建筑呢?根据乾隆时期文华殿大学士于敏中、东阁大学士冯英廉等人奉命编纂的《钦定日下旧闻考》当中所载,清馥殿始建于1531年(嘉靖十年),毗邻北海西岸,是明世宗嘉靖皇帝行香、游玩之所。而锦芳亭于次年二月建成,就位于清馥殿正前方。

孝陵隆恩殿正殿天花板反面的刀刻字迹

从类别上来看,二者实际上属于明朝宫殿。1666年(康熙五年),著名的弘仁寺在清馥殿旧址上拔地而起,自此清馥殿以及其附属的锦芳亭不复存在。从时间上来看,与建孝陵主体工程相吻合。所以,至此,“拆明陵而建清陵”的说法不攻自破,孝陵的兴建引用的是明代宫殿中的旧料,一切皆已明了。史海君说:

自1651年顺治亲自确定昌瑞山作为吉地选址,到1662年正式动工,其间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便提前完工,虽然出现了“拆明陵而建清陵”之说,表面上看也似乎合情合理。但经过时间的考验和实际的考察,这一传闻终究烟消云散。谕工部。前代陵寝、神灵所栖。理应严为防护。朕巡幸畿辅。道经昌平。见明代诸陵、殿宇墙垣、倾圯已甚。近陵树木、多被斫伐。向来守护未周、殊不合理。尔部即将残毁诸处、尽行修葺。见存树木、永禁樵采。添设陵户、令其小心看守。责令昌平道官、不时严加巡察。尔部仍酌量每年或一次、或二次、差官察阅。勿致疎虞。

值得一提的是,与多尔衮所拆除明定陵享殿不同的是,顺治帝自1651年亲政以后,便立下一道铁律:对明陵采取保护原则。单单1659年(顺治十六年)十一月,一个月之内,顺治自己亲临祭奠明崇祯帝和明十三陵各一次,特别下诏为崇祯帝追封谥号为“庄烈愍皇帝”,遣官拜祭明十三陵四次。不仅如此,他还专门发布一道上谕,以“明代诸陵、殿宇墙垣、倾圯已甚”为由,令专人“即将残毁诸处、尽行修葺”。

​崇祯帝剧照甲申,上驻跸三屯营。是日,谕礼部。前明崇祯帝,励精图治,十有七年。不幸寇乱国亡,身殉社稷。考其生平,无甚失德。遘兹厄运,殊堪矜悯。宜加谥号,以昭实行。今谥为庄烈愍皇帝,尔部即遵谕行。

其后的康熙、乾隆、嘉庆等帝都曾颁布过保护和修缮明陵的上谕,也同世祖顺治一般,亲祭明陵,1785年到1787年,乾隆还曾下旨对明十三陵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化维修。所以,光从这一点来看,康熙在命人修建孝陵陵宫之时,也绝对不会走拆毁明朝陵寝此等错棋,毕竟陵寝作为百年后的长眠之地,意义非凡。参考资料:

《清世祖实录》、《清圣祖实录》

冯英廉《钦定日下旧闻考》

昭梿《啸亭杂录》

赵尔巽《清史稿.世祖本纪》、《清史稿.圣祖本纪》、《清史稿.卷八十六.志六十一》、《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列传一》

版权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晓生”原创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违者必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