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唐*李商隱《隋宮》

說實話,覺得這詩實在是見識淺薄。那種微嘲的口吻,一副小人嘴臉。再說,怎麼比也不能把楊廣和陳叔寶看成一類。陳叔寶深鎖宮中與妃嬪廝混,不問國事。楊廣什麼時候能安靜而安心地呆在後宮不出來?說什麼也不能說他宅。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豈臺小子智,先聖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北河見武節,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千乘万旗動,飲馬長城窟。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借問長城侯,單于入朝謁。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隋*楊廣《飲馬長城窟行示從徵羣臣》

這是楊廣巡幸張掖之作,屬邊塞詩,詩風清新剛健。語氣看似謙遜,但不掩飾雄心壯志,可謂是滿篇躊躇滿志。而楊廣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太有雄心壯志。狹殷周之制度,尚秦漢之規摹。在楊廣心裏必定是希望大造功業,直追上古聖賢之君。但是問題在於上古聖賢之君所創者皆德業,以天下生民爲本。楊廣之志向遠大,卻讓生民受累,雖功及千秋後世,但實在是當時罪民之君。

看看楊廣繼位之後做了多少大事:建東都、鑿運河、修馳道、築長城……從這些營建的項目就能看得出來楊廣心裏的大隋帝國應該有何等壯麗。但這些工程哪一項都是巨大的民力損耗。分裂了四百年之後迎來隋的大統一,生在當代的楊廣繼位爲帝,以他本人的素質不可能沒有雄心壯志。問題就在於志向太多,讓生民難以承受。最後結果就是自己身死國滅,但是給後起的大唐奠定了基礎,純屬爲後人作嫁。

從某種角度來看,隋煬帝和秦始皇很有相似點。都站在歷史的節點上,承前輩之功鑄造了統一的王朝,從這一點說無論如何不能抹煞。開制度之源,移風易俗,澤及後世。隋統一之後,文帝罷中正制,楊廣繼位興進士科。從此以科舉制選拔人材代替了門閥察舉。在當時這是順應時代的進步之舉。

楊廣之所以成爲隋煬帝,其敗有二。第一就是有才卻不懂治國,慾望太多而不懂節制。大業一共就十三年,十三年裏楊廣改制度、建工程、各地巡幸,徵遼東、徵突厥、徵高句麗……爲政實在是太迅猛。民爲根本,治國的根本就在於養民。民不能養而竭盡全力地濫用民力,最後必然會覆亡。

第二就是楊廣實在是個太唯我獨尊的人,公衆關係做得太差。大興工程與民爲敵,改制度興科舉與門閥爲敵,大興兵事與外邦爲敵,最後還要南遷與關隴集團爲敵……多助得道,寡助失道,全天下都是敵非友,公衆關係差到這個樣子,也難怪最後死在部將之手。

楊廣寫過一首很美的詩名爲《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一派堂皇之美,可惜千古爲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