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美国海军确定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后续的4.5万吨级新型高速战列舰的设计方案,这便是后来的依阿华级。在保持南达科他级防护水平的基础上依阿华级战列舰重点提高航速,大幅度提高主机功率,动力装置采用了当时输出功率最大的舰船动力装置,设计航速高达33节,是历史上主机功率最大、航速最高的战列舰。

为了能够通过巴拿马运河船闸,便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快速调动,依阿华级重新设计了舰体,最大宽度被限制为33米,舰体的长宽比达到8.2,而当时其它战列舰的长宽比大多不足7。其舰艏曲线与日本海军的大和级战列舰相似,但更加细长,有利于提高航速,但影响了适航性、机动性及炮火命中率。依阿华级舰长达到270.4米,是历史上舰体最长的战列舰。

依阿华级以前二后一的方式装备了三座三联装主炮塔,主炮采用了轻量化的MK7型406毫米50倍口径主炮,最大射程42千米,射速2发/分钟,在14.5海里的距离上可穿透381毫米的垂直装甲。

1943年3月22日,依阿华级首舰依阿华号下水服役,随后的两年间后续三艘新泽西号、威斯康星号与密苏里号相继服役。但由于太平洋战争后期海战基本上已是航空母舰与舰载机的天下,这四艘美国最强战舰也只能沦为二等舰艇,为航母护护航,顺便炮击一下太平洋岛屿上的日本守军。

太平洋战争结束后后,这四艘最强战舰除先后被转为预备役,封存在港口,大舰巨炮主义的最后一丝荣光慢慢消散。但是,历史并不会让这四位“老兵”就此凋零,虽然在现代海上作战中已经没有了战列舰的位置,但是其五万七千吨的满载排水量为她们的重新服役打下了基础。

1980年到1986年的六年间里,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先后进行现代化改装并服役,这一次的现代化改装包括安装现代化通信及电子设备、加装“战斧”是巡航导弹增强对地攻击能力、加装“海麻雀”舰空导弹系统以及“密集阵”近防系统。

1990年11月,威斯康星号、密苏里号开赴波斯湾参加海湾战争。次年1月17日凌晨,威斯康星号向伊拉克发射了战争中的第一枚“战斧”巡航导弹。随后,两艘舰向伊拉克的战略目标发射了数十枚“战斧”巡航导弹;2月17日,战列舰还用406毫米的大炮向科威特南部的伊军炮兵阵地进行了轰击。

然而,海湾战争胜利的辉煌也没有延长他们的生命。战后不久,四艘战舰先后除役。从而这个一度逞威于海上的“霸主”终于退出了海战的历史舞台,大舰巨炮主义的最后荣光随着密苏里级的除役而渐渐消散。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