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古都

  

  巍巍中華五千年,朝代幾多變遷。

  在這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作爲13個朝代的都城,見證了風雨飄揚的朝代更迭。

  這13個朝代分別是: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

  在有跡可循的夏都斟鄩、商都西亳、周都成周與王城、漢魏洛陽城、隋唐東都城等著名都城遺址裏,依稀還能看到往日洛陽的風華。

  

  遍數歷史上的洛陽城市軸線

  

  圖片來源:王永強《基於城市與自然融合的洛陽軸線體系研究》

  

  

  姒太康

  城址:夏都斟鄩城

  現址:偃師市翟鎮鎮二里頭村

  歷時時間:

  公元前1750~公元前1450年

  第一軸線

  斟鄩線

  

  姒太康是夏朝的第二位皇帝,老爹是夏朝的建立者“啓”,爺爺則更厲害嘍,就是鼎鼎大名的“禹”。沒錯兒,就是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那位。

  據《竹書紀年》記載,從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開始,到夏桀皆以斟鄩爲都,其位置在洛陽盆地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也就是今天偃師市境內的二里頭。1959 年發掘的二里頭遺址是夏王朝自太康到夏桀王的都城,東西約 2.4 公里長,南北約1.9 公里寬,總面積約 3.75 平方公里。

  

  二里頭遺址是迄今可以確認的中國最早的具有明確規劃的都邑,這裏也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中軸線規劃的大型宮室建築羣。

  二里頭遺址是以宮城爲中心,南北、東西道路明確的都城城市。此時的斟郇城軸線特徵尚不明顯,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以南北向最長道路爲軸線向兩端延伸

  

  二里頭遺址平面圖

  圖片來源:許宏等《二里頭遺址聚落形態的初步考察》

  

  

  商朝開國君主:商湯

  城址:商都西亳城

  現址:偃師商城植物園

  歷時時間:

  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第二軸線

  西亳線

  

  1983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現併發掘的商都西亳遺址,西南距二里頭遺址 6 公里。作爲早商時代的一座都城,偃師商城有大小兩重城牆,“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礎上經過擴建而來的

  城址的中軸線是以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道爲基礎的,該大道從北城門經宮殿區直至城南,在大道左右對稱分佈着東西城門、宮殿建築等。經緯向佈置的城中道路也開創了古代規則式道路網之先河

  

  

  商都西毫城

  圖片來源:王鐸《洛陽古代城市與園林》

  第一和第二中軸線代表了洛陽的初建時期,也就是中國史啓始的夏商時代,自上古起,河洛地區就成爲關中、華北、華中、華南四大地區進行各種交流的樞紐之地。各地區的精華在這裏不斷得到聚集、融合、昇華。

  直至夏商時期,洛陽開始向重要城市起步,並作爲中國最早的國都

  

  

  周武王姬發

  城址:周王城

  現址:西工區瞿家屯附近

  歷時時間:

  公元前1048~公元前221年

  第三軸線

  王城線

  

  東周王城在我國曆史及古代都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從王城平面圖可以看出,王城的宮殿區位於城市南部,城市每邊各有三門,經緯道路各九條,宮城居中,其他建築周邊排布,規整如一。前後左右,九經九緯,也就奠定了中軸線佈局的必然性。

  

  周王城圖

  圖片來源:莊璟《元河南志》

  

  

  洛陽白馬寺

  城址:漢魏洛陽城

  現址:孟津縣平樂鎮金村附近

  歷時時間:

  公元前202~公元581年

  第四軸線

  漢魏線

  

  東漢時期,洛陽稱爲雒陽,是在原周代都城的位置上建設起來的,即現今白馬寺以東。

  都城規劃既遵從了周代以來以宮城爲中心,“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禮制原則,又突破此規,將禮制建築(明堂、辟雍、靈臺)設於南郊,宮外建設郭城,注重防衛功能;道路佈局縱橫成網,通達方便,寬闊平坦,而擺脫了“經塗九軌”的束縛。

  

  東漢洛陽城示意圖

  圖片來源:王鐸《北魏洛陽規劃及其城史地位》

  

  

  隋煬帝楊廣

  城址:隋唐宋洛陽城

  現址:邙山翠雲峯(上清宮)——伊闕(龍門石窟)聯線,貫穿起重機廠、周公廟、定鼎門遺址博物館

  歷時時間:

  公元581~公元1217年

  第五軸線

  隋唐線

  

  洛陽史上最令人心潮澎湃的城市軸線。天堂、明堂、應天門、天津橋、天街、定鼎門等宏偉建築依次排開!古洛陽至此如日中天,而後就緩緩下墜了……

  隋唐洛陽城是洛陽建都史上的鼎盛時期,地處洛陽市城區及近郊,東距漢魏故城約 9公里,擁有良好的自然山水格局和城市空間佈局。全城面積約 5

  300 公頃,東西平均長度爲 7000 米,最寬處 7290 米,南北通長 7312 米,平面近於方形。

  

  隋唐洛陽城平面圖

  圖片來源:《中國古代建築史》

  隋唐洛陽城建設起源於隋朝時期,最初定名爲東都洛陽,是隋煬帝任命我國古代著名的城市規劃和建築工程專家宇文愷負責建設的。從平面圖可以看出,由於受到城市地形地貌所限,宮城和皇城全部置於城市北區的整個西半部,隋唐洛陽城就會有一條明顯的偏於西部的城市南北中軸線

  

  北魏洛陽城內城平面圖

  圖片來源:洛陽市委宣傳部

  

  

  洛陽老城

  城址:金元明清故城

  現址:老城南北大街

  歷時時間:

  公元1217~公元1916年

  第六軸線

  金元明清線

  

  整個城市呈正方形,有東西向和南北向的兩條城市主幹道十字交叉貫穿全城,並連接東、西、南、北四門,將整個城市一分爲四。

  作爲重要的商路,東西向道路屬於“洛陽—西安”一線的“兩京大道”,向西沿古“絲綢之路”可達青海、新疆,向東可到山東沿海。

  而南北向的“晉楚孔道”是從山西經風陵渡等地跨過黃河來到洛陽,再由洛陽向南經汝州、魯山、南陽等地到達江淮地區。

  南北向道路兩側建築對稱佈局,一定程度上扮演者城市軸線的功能。

  

  

  洛陽西工兵營

  城址:當代洛陽城

  現址:西工金谷園路、體育場路

  歷時時間:

  公元1916年~公元2002年

  第七軸線

  西工線

  

  公元1916年袁世凱在洛陽修西工兵營,5000年古城開始大規模近現代化建設,後吳佩孚於今金谷園村附近修飛機場,馮玉祥、蔣介石進一步推進營建。洛陽城市建設正式嚮明清故城以西,即周王城、隋唐故城宮城遺址區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洛陽又被推入歷史的風口浪尖,成爲重工業基地。爲保護地下歷代遺址文物,避開舊城建新城,於澗西地區修建了一拖等五座大型廠礦。即澗西城市規劃組團,20實際60年代後,隨着澗西、老城兩大地區的聯繫日益密切,西工組團開始崛起,成爲城市中心區域。金谷園路、體育場路成爲三大地區的中心切線。即爲洛陽第七城市軸線。

  公元2002年,東周天子駕六車馬坑在這裏發現。隨後周王城廣場的建設,爲這條持續了86年的新軸線,打上了濃墨重彩的休止符。

  1988 年編制的《洛陽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針對洛陽極爲豐富的歷史文物,提出強化三條城市軸線,即歷史軸線、景觀軸線、時代軸線。其中歷史軸線以東西向的中州路爲主,景觀軸線與隋唐城軸線相一致,時代軸線主要以西工區體育場路和金谷園路爲主,僅是目前時代軸線的洛河以北部分。

  

  洛陽市第二期城市總體規劃

  圖片來源:洛陽市城鄉規劃局

  

  

  洛陽洛南新區

  城址:當代洛陽城

  現址:中原明珠塔、新博物館、新市政府、洛陽高鐵站聯線

  歷時時間:

  公元2004年——公元2020年

  第八軸線

  洛南線

  

  公元2002年,隨着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市化建設浪潮,洛陽洛南新區開始營建,最大程度地避開了隋唐南里坊區。這裏擁有新世紀中國城市化建設的各種元素,洛陽第八軸線是這些元素的薈萃之線,值得當代國人細細品味。

  

  總體佈局形態是以洛河爲軸線,南北兩岸對應發展。以洛河兩岸帶狀區域爲主體,以城市快速路、主次幹道及外圍環城高速爲城市骨架,以周山綠地和隋唐城遺址保護區爲城市綠心,共同組成多核結構的組團式佈局形態。融合洛河、澗河、瀍河與城市建設用地的協調發展,爲建設山水園林城市打下堅實基礎。

  同時,在城市“南拓北跨”過程中吸取了洛北城市建設壓佔大遺址的沉痛教訓,將隋唐城遺址和邙山古墓羣作爲永久性綠地,使城市發展空間和文物空間分離,爲文物保護提供良好的先決性條件。

  該軸線貫穿洛陽南北,北起邙山,沿金谷園路和王城廣場向南,穿越洛河和隋唐植物園進入洛南新區,直指龍門山,是名副其實的城市中軸線

  

  洛陽市第三期城市總體規劃

  

  

  洛陽萬安山

  城址:未來洛陽城

  現址:原偃師市李村鎮附近

  歷時時間:

  公元2010年~未來

  第九軸線

  伊東線

  ....

  公元2010年,洛陽新區拓展區——伊東新區規劃圖正式對外公佈。洛陽城的新軸線,終於又一次向伊洛盆地的中心線逼近。偃南新區的建設,也更加使這條軸線變得名副其實。

  四期總規以來洛陽城市軸線依然是歷史軸線、時代軸線和景觀軸線。伊濱新區規劃形成了區域中央軸帶景觀,由南至北依次爲:萬安山山體、產業配套區商業街、科技研發區湖心高層建築、中心商業街、商務中心超高層標誌性建築、牡丹花島公共建築羣和伊河,初步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區域軸線

  

  洛陽市第四期城市總體規劃

  

  本文參考:

  王永強《基於城市與自然融合的洛陽軸線體系研究》

  河南歷史《洛陽建城史上的九條中軸線》

  相關閱讀

  規劃科普 | 揭祕“長安龍脈”,走近西安城市中軸線

  規劃科普 | 城市高溫榜出爐,探索城市與高溫背後的聯繫

  規劃科普 | 北京中軸線,竟然藏着這麼多祕密

  

  覺得好,請點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