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一个重生贵生的宗教。为了实现长生成仙的终极目标,历代高道为之付出了不懈努力。作为魏晋时期道教理论的集大成者,葛洪祖师的养生方法颇值得后人学习。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著有《抱朴子》内外篇、《肘后备急方》、《神仙传》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从葛洪祖师的著作中得到灵感而提炼的青蒿素。

祖师认为,人的身体是易伤难养的,一旦有所损伤就很难及时康复,因此如何“养身”就显得尤为重要。他提出了“生活养生”的观点,而“不伤”、“适度”则成为葛氏“生活养生”的基本原则。他指出:如果一个人去做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或是过度的喜悦悲哀,就会有所损伤。平时饮食过饱、饮酒过度,或是睡觉休息不适时,也容易损伤身体。

但如果只知预防疾病、保重身体则是远远不够的。祖师还认为,养生应该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对大众而言,日常的养生法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衣着要随气温的变化及时地更换,做到寒凉增衣,暑热解衣;

其次,不能到极饥、极渴时才去饮食解渴,而饮食时又不能过饱,解渴时又不可过多;

第三,食物的口味方面,应注意五味的搭配,不能过度偏好。中医五行学说认为:

肝属木,其味为酸;

心属火,其味为苦;

脾属土,其味为甘;

肺属金,其味为辛;

肾属水,其味为咸。

若过度偏好一味,则导致五味不平衡。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这“五味之伤”正是遵循着五行五脏之间的生克化制而产生的病理表现。因此五味一旦有所偏颇,便会产生五脏互伤的情形,最终导致神离精散、阴阳决离。

第四,行为上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凡事不可过度,否则必有损伤。《内经》中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任何行为只要持续过久便容易积劳成疾,伤及人身。

祖师从“不伤”、“适度”两个基本原则出发,力图描绘出一个饮食有节、起居有度、不伤不损、劳逸结合的“摄生者”的形象,希望通过“摄生者”的养生原则,以此来强调生活养生的两个原则对人身保健的重要性。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平时要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有强健的身体,最终达到祛病远疾、养生延年的目标。

(道教之音编辑整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