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小艾 來源|凱叔講故事

兩天,「2018年結婚率創新低」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

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結婚率爲7.2‰,創下2013年以來的最低。

而且經濟越發達的地區,結婚率越低,比如2018年上海、浙江結婚率只有4.4‰5.9‰,爲全國倒數兩名,廣東、北京、天津等地結婚率也偏低。

圖片來源:深圳晚報

不少網友都表示:「可能以後每年都會創新低......」

而就在前段時間,2018年上半年的離婚數據公佈,全國有540萬對新人結婚,193萬對夫妻離婚,每天超過1萬對夫妻選擇分開。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數據顯示:

2016-2017這兩年,全國離婚案中,73.4%是老婆要離婚。

爲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結婚?

爲什麼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離婚?

1

婚姻不再是人生第一要義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中,無論是大哥蘇明哲的婚姻,還是二哥蘇明成的婚姻,都因那個各種作妖的父親蘇大強弄得雞飛狗跳,再加上有一個「耍無賴」的舅舅,更是苦不堪言。

這讓很多人都不禁感慨:「婚姻生活太可怕了,不敢結婚了!」

研究兩性關係長達40年之久的美國心理學家約翰·哥特曼曾說:

「當我們選擇了一個伴侶,我們就選擇了一組問題。」

的確,當我們選擇了婚姻,我們的世界裏就不再只有愛情,我們將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和生活的瑣碎:家務活怎麼分配、和老人的矛盾怎麼解決、孩子誰來帶、工作和家庭怎麼平衡……

因此,害怕面對婚後各種複雜的家庭關係,以及無數個可以預期的家庭矛盾,成爲很多人不願走入婚姻殿堂的一個重要原因。

戚薇在《愛情回來了》裏面有一段經典的臺詞:

錢我會掙,地我會掃,飯我會做,架我會打,街我會逛。

要是有個男人,我還要給他洗衣做飯料理家務,自己打遊戲打得樂呵呵的,我都氣得半死。

給我劈腿劈出個聯合國,我還滿世界給他滅小三。把他放進戶口,我都嫌浪費一頁紙不環保。

這段話說出了很多女性的心聲。

獨立,是女人最大的底氣。

現代女性都越來越獨立,她們不再因爲年齡大了、父母催促就草率地結婚。

經濟和精神上的獨立,提高了更多女性結婚的門檻:

如果兩個人在一起的幸福和快樂<2,那麼她們寧願選擇做一個快樂的「自由人」。

前同事娜姐是個典型的女強人,她工作能力突出,入職一年就晉升爲部門經理。可是家裏人卻一直催促她趕緊結婚,否則混得再好也是失敗。

娜姐不僅不爲所動,反而打算讀博深造,她說:

「我有自己的夢想和規劃,緣分到了我不排斥,遇到合適的人也會考慮結婚,但我不會爲此停留在原地,我還有許多事情想要去做,我的人生價值也不是靠婚姻來實現的!」

越來越多的人不願輕易結婚,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離婚,歸根結底,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

婚姻不再是人生第一要義,也不再是人生的必需品。

除了婚姻,人生還有更多追求需要去實現。

2

10000個理由離婚

卻也有第10001個理由選擇在一起

婚姻沒有那麼可怕,只要感情還在,愛還在,即使有10000個理由離婚,也依然有第10001個理由選擇在一起。

心理學上將婚姻分爲七個階段:激情期、磨合期、叛逆期、合作期、重組期、危機期、完美期。

在達到「完美」之前,兩個人需要不斷地磨合,婚後的生活充滿了吵鬧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紀錄片《幸福定格》中,導演帶着「婚姻中的我們究竟該如何相處」「我們還要不要結婚」的困惑,用7年時間跟拍8對夫妻,見證了所有柴米油鹽的愛情。

每一對夫妻在相處中,都面臨着各種問題,有各種矛盾,各種吵鬧,可所有的夫妻都沒有選擇離婚,而是通過不斷地改變和磨合去追尋最後的「完美期」。

婚姻的經營,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也沒有那麼難。

好的婚姻,需要彼此成就,需要彼此成全。

  • 好的婚姻,不要總讓對方「猜」

愛情裏,我們特別羨慕那種「一個眼神就懂得對方在想什麼」的默契,感覺特別浪漫,於是結婚後,依然希望對方能夠讀懂我們的小心思。

可是啊,沒有人會讀心術,有時候,對方get不到你的點,也需要你直接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跟對方痛痛快快地說出「我想要什麼」,是婚姻最好的粘合劑。

結婚前,我跟老公說,婚後一些重要的日子一定要送我最愛的百合花,結婚五年,每一個情人節、結婚紀念日、母親節、兒童節……都會收到老公送的百合花,以及各種小禮物,特別開心。

或許日子久了,我們不需要再一遍一遍重說,但默契的培養需要長久的陪伴和了解。

在那份默契之前,請直接把你的需求說出來,不要總是讓對方去「猜」。

  • 好的婚姻,不要在親密關係裏找「父母」

心理學家克里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一書中寫道:

我們常常會把自己從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滿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到那個愛我們、讓我們覺得特殊的人身上,覺得有了他,這些需求都會得到滿足。而這種投射,常常會把對理想父母的原型投射在對方身上。

電視劇《都挺好》中,二哥蘇明成自小被母親寵着,活成了一個還沒有斷奶的「媽寶男」。

在處理跟父親的關係時,他常常把責任推到妻子身上,希望妻子能夠妥善處理好。

父親總是不洗澡,妻子讓他去跟父親說,他解決不了問題,就直接當着父親的面跟妻子說「你別老讓爸洗澡了」「你別挑三揀四了」,激化矛盾,還衝着妻子大吼。

母親在的時候,他幾句甜言蜜語就從家裏不斷地拿錢,完全不考慮父母的生活。

後來,他把家裏的錢全部拿去投資,不跟妻子商量,還不聽勸說,期待着妻子能像母親那樣遷就他,最後鬧到了離婚的地步。

我們的身上都烙着原生家庭的印記,無論是自我療愈還是跟父母和解,都不要試圖從婚姻中尋找「父母」。

  • 好的婚姻,是做「家族企業」合夥人

經濟學教授薛兆豐曾經在《奇葩說》中分享過一個觀點:

結婚就是辦家族企業,籤的是一張終生批發的期貨合同。

雙方一起拿出自己的資源辦企業,這個時候男女雙方給出的資源包是不一樣的,有身體、有生育能力、有容顏、有家庭關係、有自己未來的增長潛力。

雙方資源發揮作用的大小和節奏可能會不一樣,但不變的是,兩人需要共同擔起這個「家族企業」的責任。

曾經看過一個新聞,奶爸黃凱爲了更好地照顧女兒,辭去外企經理的職務,專心做起全職爸爸。

面對外界的質疑,他說:「總需要一個人去關注家庭和孩子的成長,妻子賺錢能力更強,而我更有耐心,更願意把家裏和孩子的工作做好」。

在「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環境中,這位奶爸能夠真正從家庭和孩子成長的角度出發,屏蔽外界的偏見,堅守一份「共擔」的責任,爲他的勇敢和魄力點贊。

每一段婚姻,都來之不易,從相遇的那一刻起,我們彼此懷揣着一份愛和憧憬,期待着牽手一生。

一路上有甜蜜,有幸福,也有各種磕磕絆絆……

可既然牽起了對方的手,就不要輕易鬆開。

只要兩個人能夠攜手並進,共擔風雨,那麼白頭偕老就有望可期。

不是嗎?

作者簡介

杜小艾,一個少女心滿滿的媽媽,自由撰稿人,專注兒童心理學研究,跟孩子一起快樂成長。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