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喝茶之前,氣味是最直接迎面而來的,香味令人神清氣爽,而異味則令人不悅,聞起來就不舒服的茶,喝起來肯定也不會舒心。

異味,一方面是製茶工藝不良產生的異味,另一方面是儲存環境不好而產生的異味。如果聞到以下這些異味,就要留個心眼了。

1

茶帶焦氣——易致癌

焦氣是在製茶過程中葉片碳化時產生的氣味。茶葉有焦氣通常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茶葉在炒制時如果混入一些老葉、沒有翻炒均勻或是碎末過多,都容易炒焦。

另一種比較常見的情況是武夷巖茶在焙火時,如果火候沒把握好火候,或故意想掩蓋茶葉的一些缺點,會焙得過重,導致茶葉碳化。聞起來就會有焦氣,喝起來也會有焦苦味等。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對有焦味的茶葉並不太在意。其實,焦味茶葉不宜飲用。因爲焦氣的茶葉中含有較多的一種(多環芳烴類)致癌物質,並且營養已經喪失,因此無論從營養角度還是從食品衛生角度考慮,焦葉茶葉是不宜飲用的。

2

茶帶水悶氣——聞後易胸悶

水悶氣是指沉悶不爽,屬於不愉快的氣味。我們喝茶會說“鮮爽”“甘爽”等等,“悶”是正好相反的感覺,就是喝起來很不舒服的口感。

水悶氣的產生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採摘雨水葉,未能及時處理葉片表面水分。

二是在殺青前,爲了提高葉溫,促進發酵,悶堆,做青走水不足。

三是乾燥溫度過低,水汽沒有充分發散;殺青時沒有注意“多拋少悶”“ 拋悶結合”的手法,就容易把茶做壞。這樣的茶葉滋味將缺乏新鮮感,混濁不清而有悶味且色澤灰黃不具油光。聞到之後鼻腔、胸口悶悶的,沒有好茶那樣甘爽。

3

青氣撲鼻——口感淡薄有澀味

青氣是指像割草機割草之後,產生的青草臭氣。

綠茶中的青氣,可能來源於殺青前攤放不足,殺青沒殺透,或是一些商家爲了保持鮮綠的顏色故意降低殺青程度,看到特別豔綠的綠茶要小心了,有青氣的概率很高。

紅茶中的青氣,可能來自揉捻程度不夠,發酵不完全等。

青茶中的青氣,可能是做青、殺青沒做透,或是焙火後又吸溼“返青”了。有青氣的茶會影響茶的鮮爽度,茶葉多呈暗綠色,香氣不足而味道淡薄,且青突出味。

4

茶帶酸餿氣——十有八九是變質

酸餿氣是質變的嚴重弊病。帶有酸餿氣的茶葉聞起來發酸、餿臭,並帶有沉悶感的氣味,令人不愉悅。

酸餿氣通常在劣質紅茶中常見,加工過程中萎凋、揉捻、發酵的程度沒有控制好,令紅茶有一種“漚壞了”的感覺,還有可能是鮮葉堆悶過久發熱,致使部分原料變質;或是儲存時受潮也可能會出現酸味。帶有酸餿氣的茶在熱嗅、冷嗅都有酸餿氣,嘗滋味也有餿味,幹茶色澤,湯色渾濁,葉底烏條爛葉,這種嚴重的劣變茶,不能再飲用。

5

陳氣撲鼻——發黴前兆

陳氣是有一種類似於舊書、老房子裏那種陳舊的灰塵氣味。

綠茶保存不當,比如沒有避光存放,茶葉中的一些成分見光分解後,就容易產生一種陳味,聞起來就沒有新鮮綠茶的鮮爽味。

一些過於乾燥的陳年老茶,茶葉表面氧化也會產生陳舊的粉塵氣味,雖然與受潮發黴不同,但仍然會產生不愉悅的氣味。

千萬別把陳氣跟陳香搞混了。陳香的茶葉帶有一種醇厚的香味。而帶陳氣的茶葉失去了原來的新鮮感,茶湯的收斂性降低了,口感趨向於平淡。隨着陳化程度的加深,茶滋味由協調轉爲陳滯,再轉爲濁味,最後黴味出現。

6

茶帶黴氣——當心中毒

黴氣是指茶葉受潮黴變時產生的異味,比較容易辨別。

茶葉儲存時,一定要注意乾燥。一旦茶葉受潮,含水率達到某一個界限,茶葉就極易發黴,產生黴氣。還有一種情況是緊壓茶沒有完全烘乾,表面看起來乾燥,但中心部位是溼的,不久就很容易發黴。有黴味的茶不宜飲用。

輕微的黴變在聞幹茶時黴氣不明顯,但是開湯後熱聞,茶葉本身香味低悶不爽,帶有黴氣。

黴變嚴重時聞幹茶黴氣明顯,開湯熱聞令人身體不適,嚴重時作嘔,並且茶葉上會出現黴花和菌絲,是含有細菌的,人喝了發黴變質的茶葉,輕則引取頭暈、眼花、腹痛、腹瀉等中毒現象,重的則會導致肝、腎、腦等到重要器官的病變,建議大家儘量不要飲用。

判斷茶的品質,香氣是很直觀的反映。聞到清香,會有心曠神怡之感;聞到異味,會覺得悶、難受。茶友可根據茶葉的實際情況“對號入座”。只有選擇製作工藝良好的,存放得當的茶品飲,纔有利身體健康。

文:源自茶頻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