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很多道,書道、茶道、琴道、棋道等等。比如,書法與書道,也就是“術”和“道”的區別了。書法是“術”的層級,而書道是“道”的層級。自古以來,國人的文化裏,常有着以書入道、以武入道、以琴入道等等。其實,也就是以某項技法爲術,藉此術的修煉,來領悟、證悟這個“道”。

談到了“道”的這個話題,爭論就大了。古今國人,對此一直爭論不休。儒釋道里,佛家是後來傳入中國的,而道家和儒家是本土的。在此兩者之中,道家的道文化是最早的。(這裏說的道家不等同於道教)沒法子,道家最霸道,把古琴作爲一項道器,古琴是老祖宗伏羲設計製作的,所以道家是根源。開個玩笑了,其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很多東西都是依照這個理的,根源都是“道”。

這些扯不清、道不明的東西也就罷了。在如今這個時代,實際一點,個人淺薄的認爲,“書道”不過是包括兩點:修煉自己的心,展現自己的修養。其他的藝術玩意不過也差不多,現在來說,大多喜歡展現、表現自己,古人比較內斂,重視自己的修養,無所謂展不展示。哪裏見得王羲之去寫什麼行書作品?天下第一行書不過是王右軍寫作文的草稿而已。借用書法,來修煉自己的心,即是書道。而是否展現,就看需不需要了。

我從小習書,記得四歲多的時候開始,小時候什麼也不懂,那時充其量也就是在術上的習練。不過,在術上的習練久了,也順帶磨鍊了心。(這就是中國老祖宗的高明之處,以後的文章再閒聊一下。)直到二十六歲開始,既習練內家拳(太極拳),又讀誦、學習道德經、心經、金剛經、黃帝內經等,才逐漸明白瞭如何借“術”煉心。如何術爲次,道爲主,心上的磨鍊是最主要的。在這個磨鍊的過程中,以此漸近“道”的大門。但少不了道理(“道”之“理”)的學習、領悟,結合實踐,纔能有一丁點見地,才明白什麼叫修行。所以,古人常借術入道,也有了“以某入道”之詞。

在“道”之前,術還是非常重要的。因爲,這些術,是經過千百年來,前人試驗總結出來的方法。前人實踐檢驗過的路,順着走起來也算是個捷徑吧。喜歡自己探路的,又另當別論了。探路有好處,也有風險和成本,就看花不花得起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