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成立的背景,是第二次大戰後,同盟國對於世界格局和版圖的重新定義與分割,包括五常的出現,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在這期間,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出乎很多人的想象,當時的中方並非是蘇~聯力薦進去,恰恰相反,是美國舉薦進取的,希望前者能成爲其在亞洲事務的傳聲筒(當然,後來基本完全失算),對此,蘇~聯還表達出了極大的不滿。至於法國,則是英國爲了加強舊歐洲在國際事務上的話語權拉進去的。事實上,當初部分國家還考慮過巴西入常,作爲南美勢力的平衡,但後來不了了之。

對於五常的地位,美國前國務卿科德爾·赫爾的一番話語可謂相當到位:“要是沒有否決權,美國一天也不會留在聯合國。”時至今日,這也是很多國家對五大國否決權的一種心態。所以隨着很多國家綜合實力日益崛起之後,要求聯合國重新改革,從而有機會進入五常的呼聲就開始越來越盛,比如印度等等。包括在去年的時候,因爲敘利亞的問題,德國總理默克爾也曾順勢提出:安理會目前急需新的運作方法來解決問題,過去單純依靠部分國家的表態繼而進行決策已經不合時宜。雖然沒直接提到五常的名字,但目的已經昭然若揭。

但正如聯合國成立的最初目的,本身就有針對二戰戰敗國的目的存在,所以儘管德國的懺悔態度良好,跟五常的關係處得不錯,而且在近幾年的時候,經濟和軍事實力也開始逐漸恢復,但未來成爲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難度仍然非常巨大,正如默克爾所言,只要不進行改革,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就不可能允許其參與進來,但凡提出決案,總有五常會執行否決權。畢竟在制定新的規則的時候,德國、日本這種國家沒有參與,之後再想要打破既有規則,觸動其他國家的利益,就相當難了。

但是有難度並意味着完全沒有可能,採用迂迴戰術也是德國目前的策略之一。去年11月底,德國財政部長肖爾茨在一場歐洲會議就曾提議,希望歐盟能以一個新的身份加入聯合國五常,取代法國地位。出乎意料,這一言論當時並未遭到美方的否定,而對於中俄以及迫切脫歐的英國來說,歐盟和法國誰留在五常當中,似乎差別也不是很大。唯一難以接受的,只有法國。畢竟雖然實力不同以前,但五常身份仍然是法國目前引以爲傲的標籤之一,至於一旦歐盟加入,未來德國勢必會通過其它手段企圖成爲歐盟代表,繼而實現入常的目的。而可以預知,未來德國想要入常,法國一定會比其他幾個國家更先投出否決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