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濃,不適合廣場舞的季節裏,八點檔重新坐回到沙發前的中老年人也漸漸多起來。要不說檔期的合理性重要呢,就好比暑假裏看《還珠格格》、《西遊記》雖然俗不可耐但是屢試不爽一樣,這樣的檔期裏排進一部《娘道》,完全就是沒來暖氣時候的小棉襖,秋雨天的毛坎肩兒,姓何的嫁給姓鄭的,正合適。

儘管嶽麗娜在訪談裏自謙說,自己在電視裏看成片兒的時候,感覺自己演的有點用力過猛,但是對於70後往前、48歲開外的大叔大爺、大嬸兒大娘們來說,這點兒咬碎鋼牙的橫眉冷對,還是要比好看的小鮮肉千篇一律要來的親切。河姑、祠堂、災荒、抗戰、忠孝難兩全……,纔是對應從前評書、戲劇、大鼓、小人兒書裏的年代回憶,對這樣劇來說,好與不好的評判標準,未必是合理和演技精湛,也未必是燒腦或多線並進,而是傳統文化的“神”,夠不夠味道。

自從數字電視和網絡盒子飛入尋常百姓家之後,至少我家的老爺子老太太就不怎麼和我在足球直播和電視劇衝突的時候搶遙控器了。有了“回看”功能,老頭兒老太太完全可以在白天沒事兒的時候挑出自己想看的電視劇慢慢兒看,犯不着爲了體育頻道還是某某衛視急赤白臉。這樣的和諧其實很假象,因爲老頭兒老太太在那個點兒百無聊賴,讓出電視卻扎進了手機裏,千奇百怪的保健路數、老歌串燒的抖音視頻“噹啷噹啷”的一聲接一聲,老人們的夜晚,其實很單調。

這麼看的話,《娘道》出世適逢其時,至少,要比叫賣紅木傢俱貂皮大衣老人鞋紀念幣的購物頻道要正能量的多。

老人的時代是回憶的時代。今天追鹿晗樂華七子的一代,老了的時候,也一定會被下下下一代覺得匪夷所思。也許只有到了那個時候,這個秋天裏自己一推門正看到爺爺奶奶目不轉睛看《娘道》的畫面,才能在似曾相識裏,煥發相見恨晚的感嘆。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當你老了,走不動了/爐火旁打盹,回憶青春/多少人曾愛你青春歡唱的時辰/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只有一個人還愛你虔誠的靈魂,愛你蒼老的臉上的皺紋。”這是愛的甜蜜,卻不一定是老人的境遇。身體跟不上思想,記憶跟不上口齒,自己,跟不上兒孫的節奏,所謂的正襟危坐和旁若無人的自行其是,其實可能都是一種苦澀,——總好過束手無措。

去年的時候,已經有專家說,我們,進入老齡時代了。生活條件越好,越注重健康,越注重健康,壽命就越來越長,壽命就越來越長,老人的隊伍就越來越龐大。這是個現實,但是我們好像還都沒有做好面對現實的準備。老人的世界裏,該有什麼樣的文化產品,老人與當下的世界,該用什樣的方式去連接,似乎,我們都是用一種硬着陸的方式在強推。就好比微信支付和公交車支付寶刷卡,年輕人很自如,老年人很笨拙,我們的社會,也沒習慣,用等待的方式去接受老年人的笨拙學習。我們的時間軸拉長了,老人說《娘道》裏的族規民俗頭頭是道,年輕人說APP小視頻如數家珍,關公很有可能要戰秦瓊了,怎麼辦?小的適應適應老的,已經是等想到的最合理方式了。

我們的影視劇,尤其電影,基本上類型已經固定,愛情、懸疑、動作加商業操作,《我們倆》這種只能拿到電影節評獎的優質電影,已經沒有了進入院線的空間和實操可能。而連動畫片,其實也已經是成人視角里的動畫片,《大魚海棠》,《大聖歸來》,並不是《小蝌蚪找媽媽》、《三個和尚》,一老一小兩個羣體,已經將要被中間的核心消費羣擠壓出娛樂消費層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說這話的孟子是聖人,但也一定是到了一定年紀纔有的感悟,這感悟總是比現實要來的晚,時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我們當然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能有聖人的覺悟,但我們每個人在面對既有老又有幼的浮世時,至少不該忘了,有個人,提醒過我們,不該忽視那些還未進入主流和已經退出主流的人羣。

《娘道》這樣的片子投資不算最大,演員也不算大牌,劇本馬馬虎虎,硬傷和穿幫層出,但是仍然是這一季收視不錯、值得推薦的作品。這樣的作品有人文關懷,和穿越劇、宮鬥劇、偶像劇放在一個時代,雖然有點孤獨,但仍然是這個藍色星球裏的篝火,爲秋雨夜染上些許暖色。

當你老了,喜歡曬太陽時候,就會知道,這暖色,有多解渴。

寫於戊戌年重陽之際

作者:任翔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