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半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楓橋夜泊》想必大家爛熟於心,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張繼飽受戰亂之苦,來到蘇州避難,在一個秋天的夜晚觀賞蘇州城外的風景,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懷有鄉愁的名句。而寒山寺也因詩而名聲更響亮。

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不僅在詩中出名,還因爲寺中的兩個字

當然這只是寒山寺出名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則是源自於這“和合”二字。寺廟的名字起因也很獨特,並非因爲某個地名或者重大事件,而是由裏面的一個和尚名字得來。而這寺廟裏面某塊大石頭上所篆刻的兩個字“和合”也和這位叫做寒山的和尚有關,與之相關聯的是另一位叫做拾得的和尚。

關於這兩個和尚的由來,有說一個是落第公子,另一個是荒野孤兒,前者因屢次科考不第,一怒之下一個人跑到山上一寒石背後居住,而後者則是被寺廟裏面的一個老和尚撿得,才取名“拾得”二字,他們皆在機緣巧合下成爲了天台山國清寺的廚僧;還有說二人本就是親兄弟,只因同時愛上一個女子而不忍獨佔,相繼出了家。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兩人幾乎形影不離,是住在寺廟中非常要好的一對兄弟。

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不僅在詩中出名,還因爲寺中的兩個字

而這和合二字由來,也是因第二個故事延伸出的:寒山因不忍和弟弟搶同一個女子,主動放棄後離家,並在蘇州一寺廟削髮做了和尚,而弟弟因此也深受感動,也捨棄姑娘前去找尋哥哥,半路上還折得荷花一枝贈與寒山,而後者也趕捧着食盒笑臉相迎。兄弟二人一同出了家,而那個寺廟也因哥哥改了名,成爲了後來的寒山寺。

寒山寺建於南朝梁代,到了唐朝的因寒山改了名字,又因一首詩出了名。而到了清代,寒山拾得二人的拿荷盒的形態又羅聘刻在了釋迦牟尼的身後,加之這荷花和食盒剛好可以諧音“和合”二字,此後兄弟二人就被稱爲了“和合二仙”。特別是流傳下來的兩人那段“八我八他”經典對話,更是時刻教化着後人。而到了後世,這二人的畫像開始被印刻在紙張上,成了過年過節民間家家戶戶都會用到的喜神。因爲在中華的傳統道德中本就倡導和爲貴,和氣仍衆和,合心則事和,和合具全,豈不就是真正的喜事?

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不僅在詩中出名,還因爲寺中的兩個字

其實關於這兩個字本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爲人處世皆以這二字爲上作。雖然只是簡單的兩個字,但是在文化中所佔有的地位是難以言喻的。而這寒山拾得二人所代表的,正是中華對這種文化精髓的推崇與愛戴,而寒山寺作爲供奉二位和仙的名寺,也因此迎來一批批遊客。當然了,我們小學時候就耳熟能詳的七言律詩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不管怎麼說,“和合”文化該是我們華夏兒女的驕傲。

這是一款寒山寺的模型,可以一邊激發孩子的邏輯思維和空間想象力,又能讓孩子瞭解中華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