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红旗渠缘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那部新闻纪录片《红旗渠》,播放这部电影时我不过七八岁,尽管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是儿时一段模模糊糊又零零散散的记忆。但影片中的那首插曲《定叫山河换新装》的优美旋律到现在也忘不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红旗渠去看看,看看这条地球上的蓝色飘带,看看这条缠绕在群山腰际间的人工天河,让稚嫩的记忆变为理性的认识,真实地感受一下当年那段艰苦创业的岁月,就无时不萦绕在心头。

清明节是法定假日。妻子提出找一家旅行社出去走走,参观红旗渠就成了我们出行的首选。从河南省安阳西去50公里左右,就来到了林州市林虑山中,这里地势险峻,集太行山雄奇险秀于一身,红旗渠就修建在这里。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不屈不挠的林县(现林州市)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坚持苦干十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了盘绕林虑山长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工程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有人算了这样一笔帐,若用这些土石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起来。 当年的荒山野岭,因为修建了这一宏伟的水利工程,如今已经是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了。

分水苑是到达红旗渠景区参观的第一站,这里是红旗渠总干渠分为三条干渠的地方。走进仿古式分水苑牌坊,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巨型浮雕赫然映入眼帘,浮雕右侧,是红旗渠主要工程彩绘壁画——依次为红旗渠源、青年洞、空心坝、南谷洞水库、桃园渡桥、红英汇流。

沿着一条甬路前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总干渠分水闸,这是红旗渠分水枢纽工程,分水苑也以此而得名。干渠内,渠水流过闸门平缓地向前流淌,向西南方向流去的是红旗渠一干渠,沿林虑山东峦至合涧镇与英雄渠汇流,浇灌着姚村、城关、合涧等35.2万亩土地;二干渠沿山坡东南方向到横水镇马店村,浇灌着姚村、河顺、横水等11.6万亩土地。我们在分水苑没有看到三干渠,它位于分水岭双孔隧洞入口处。

在随后参观的“干涸岁月”展厅和“太行壮歌”展厅里,我们看到了当年修渠民工吃的野菜,还有民工们使用的小推车、铁锹、大锤、钢钎、绳索等大量的实物,它们无言地述说着修渠

当年为修这条渠,林县动用了10万大军,苦战了10个春秋,工地上发生了道不完得感人故事。参观中,原县委书记杨贵、除险英雄任羊成以及铁姑娘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那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迎着黎明的曙光开进了太行山,修渠大军的主帅杨贵肩扛镐头走在最前面。他和人民群众之间那种血肉联系、鱼水关系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可贵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任羊成就是腰系大绳凌空除险的英雄,他五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每次身负重伤,仅休息一天半日就又毅然披挂上阵。一次,任羊成在除险中被山崖上掉下来的飞石砸在嘴上,满嘴鲜血直流,在空中休克了,清醒过来后,发现四颗门牙压着舌头,喊话都喊不出来,怎么办?好个任羊成一把拔出钳子,将牙拔掉继续除险。

还有一次除险中,他身上的绳子被山石磨断,坠落在山崖下圪针窝里,捡了一条命,后来,房东老大娘帮他从背上挑圪针刺,挑出了满满一手窝。

铁姑娘的故事同样感人,她们像男人一样双手打钎,而她们看上去胖乎乎的脸,却是因为挨饿、营养不良所造成的浮肿。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她们巾帼不让须眉,下深井抡锤打钎、装药放炮、推车运石。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担了十载的风霜雨雪……

在青年洞景区,拾级而上便来在魂牵梦萦的红旗渠渠岸,漫步渠岸,抬眼是万丈悬崖,俯首是无底深渊,脚下,碧水荡漾的渠水就在山腰悬崖绝壁之上盘绕着、流淌着,岸边绿树掩映,百鸟鸣唱,清风拂过,林涛荡荡。

青年洞景点集山水风物与人文景观为一体,郭沫若同志题写的“青年洞”三个大字,赫然悬于的洞顶崖壁上。左侧摩崖石刻是江泽民同志题词,右侧的峭壁上为李先念同志手书的“山魂”。参观红旗渠的游人多集中于此拍照留念。

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当时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17个月将洞凿通。在林州我时时被红旗渠精神所感动。这些真实故事,即使是石人铁人听了也会热血沸腾,激情燃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