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午後,在茶室裏試茶。

村姑陳窸窸窣窣,搗鼓出幾泡茶,分明是我沒見過的茶,連泡袋都很眼生。

不用說,這小妮子,絕對私藏了好茶!一看,了不得!竹窠肉桂,九龍窠肉桂,天心岩肉桂……。

被擱置了小半個月的肉桂,終於重見天日。

此處,真是要用財大氣粗形容村姑陳,如斯好茶,竟然被藏在了角落裏。要不是麻花似深閨怨婦似的,抱怨沒有肉桂喝,估計這兩泡肉桂,還是會深藏功與名,在黯淡無光又幹燥的角落裏,待上好久好久。

換盞燒水重開宴。

先從大名鼎鼎的竹窠肉桂入手吧!

悄悄地發個朋友圈:“下午茶,根正苗紅竹窠肉桂。”

寥寥幾字,炸出了一堆萬年潛藏在朋友圈的老友。

“喲,好茶,來幾泡。”

“麻花,我也有這茶,改天鬥茶”

“大佬,帶我飛”

……

偷得浮生半日閒,先不嘚瑟。認真喝茶。

才喝兩水,村姑陳語出驚人:“這款竹窠,真的適合當口糧茶!”

麻花:!!#¥*&……您老人家,真是土豪!一斤接近五位數的茶,只有“壕”字當頭,纔敢說當口糧茶!翻一白眼。

跟着李麻花和村姑陳步調,這些年也帶茶友們領略了不少正巖山場的高品質肉桂。

牛欄坑肉桂領銜,馬頭巖肉桂、水簾洞肉桂、天心岩肉桂、坑澗肉桂爲副手,組成了一直強大的肉桂天團。

按照山場來劃分,毫無疑問,它們都是正巖茶,甚至還有不少是核心山場。

按照地貌來區分,大家喝過坑裏的,澗裏的,崗上的,巖上的……

如今,再加上“窠”裏的肉桂。我們的喝茶之旅,可以說很圓滿。

作爲巖茶發燒友,自然要對每種地勢的肉桂特徵,瞭如指掌。如此,才能成爲方寸茶桌上的意見領袖,才能征服武夷巖茶這座小山包,成爲喝茶達人。

無疑,這次的竹窠肉桂,就是一次很好的體驗。

關於“窠”裏產的肉桂,是何特點,值得我們仔細聊聊。

泡一杯茶,我們開講了。

什麼是窠?

窠的本義是指築在地洞裏的鳥窩,也可以指代洞、坑的意思。

在武夷巖茶中,山場帶上“窠”字的,地形也極有代表性。

首先,窠的兩邊,有山岩。

其次,窠的中間,地勢低。

最後,窠的日照不如巖上、峯上強烈。

這種環境特點,與坑、澗有所雷同,光照少、溼度大。區別在於“窠”比“坑”較小,且山場環境相對多變,有的伴有水流,有的沒有;有的偏陰涼,有的則並不明顯。

竹窠,它的好鄰居,就是鼎鼎大名的流香澗。

流香澗,如雷貫耳,是正巖核心山場之一,與之齊名的,是牛欄坑、慧苑坑、倒水坑、悟源澗。

與狹長的流香澗相比,竹窠的山場,更顯迷你。

竹窠,地勢相對來說,比較平闊,視野相對來說比較寬廣。

竹窠肉桂,有什麼特色?

答案是:柔中帶剛。

它的身上,帶着坑澗茶的典型特徵,香氣細幽,湯水勁道,喝着以輕柔取勝的湯水,卻是力量型,功力深厚。估計它是修煉了化骨綿掌。

而這些竹窠肉桂這些特徵的形成,與山場環境密不可分。(本文,不討論工藝因素的影響。)

坑、澗、窠,地理條件總是意外地相似。

光照時間較短,空氣溼度大,水分充足,山場中溫度較低……以上種種,造就了肉桂溫潤的特點。

坑澗窠所出產的肉桂,溫柔如水,卻又十分地有脾性。用柔中帶剛來形容,最貼切不過。

柔的,是它的湯水。

剛的,是它的勁道。

一柔,一剛,相得益彰。這就是竹窠肉桂的特色。

出產自竹窠的肉桂,屬於正巖山場,它將香、清、甘、活的特點發揮到極致。

茶香悠長、豐富、堅挺,茶湯厚實、細膩、柔滑、純淨。

一盞茶,足以。

竹窠肉桂,是什麼味道?

竹窠肉桂,給麻花最大的感受:這是一款善於“僞裝”的肉桂。

看似普通的外表下,卻藏着一顆躁動的心。

初識竹窠肉桂,你會覺得這是一款周正的茶,用中正平和四字形容,極好。它沒有明顯的缺點。

肉桂該有的香氣,它都具備:桂皮香、花香、果香、老木頭的香氣,盡在蓋子上,湯水裏。

湯水的表現,至少可以給九分。

各種香氣落水,水中生香,花香清雅,桂皮香直白,果香清甜而馥郁。回甘中夾帶花果香,生津感極強,還帶有老樹的勁道。

湯水順滑度,比4G信號還流暢。

它的茶氣充足,是一款外柔內剛的茶。

溫順的湯水,是它最好的僞裝武器,會讓你放下所有防備,徹底陷入它的溫柔鄉。

待將這泡茶喫幹抹淨,泡到最後一泡。喝完這款茶,你會覺得它是個“騙子”!它的茶氣,太足了!

喝完一泡竹窠肉桂,你只覺得——餓。趕緊喫了好些紅酒面包,方纔有飽腹感。

瞧,披着溫柔的外衣,實則是一款剛猛型的肉桂。

我們在溫柔戰術的迷惑下,還會步步深陷,反應似乎都遲鈍了半拍。

一下午,一泡茶,兩個人,三壺水。

許久沒喝到一款像竹窠肉桂這般讓人酣暢淋漓的茶。

它,中正平和,讓人挑不出毛病。

它,溫柔似水,卻又藏着筋骨與力量。

它,花香、果香、桂皮香並駕齊驅。

它,香、清、甘、活半點也不落下。

它,在這個下午中,征服了在座各位的味蕾。

忽而,覺得自己比齊人還要幸福。

斯茶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或者直接手機端點擊下方的“瞭解更多”!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