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紹興的嚮往來自電影屏幕。三月初的東北萬物即將甦醒,但我的心早已是春花柳綠。火車駛入紹興,我不知道,千百次在夢裏的紹興,如今清晰得見她的容顏,算是一種初來還是一種重逢?

在路上 | 相遇紹興

尋常巷陌

我和朋友漫步紹興的大街小巷。走在青石板路上,彷彿自己就是那亭亭玉立穿旗袍的女子,打着油紙傘款款而來。邁上彎彎的月亮橋,微風拂面,河岸上柳枝招展,和對面的玉蘭花互拋媚眼,情意綿綿。橋下望去,河水緩緩流淌,烏篷船載着遊人水中游,清波盪漾在水面。人在水中,船在畫裏,一座座小橋流水蕩起了紹興的柔美。

紹興橋多河多,連着大大小小的街道,清末光緒繪製的紹興城衢路圖就記載紹興城區有橋229座,是當時蘇州城橋樑密度的2倍,有“東方威尼斯”之美譽!現如今紹興有橋10610座,古橋604座,橋分梁、拱、吊、浮四式。滄桑易逝,唯橋獨鑑。

那一座座彎彎的圓圓的拱形橋,就像母親的肩膀挑起生活的負荷;那一道道平石橋如父親的脊樑支撐着一家的重量,記載紹興人的酸甜苦辣。

緩緩而行,路兩邊商鋪林立,店鋪門面掛有紅紅的燈籠,紫檀色的門窗;院中有院,有月亮門相隔;鋪面兩邊有大塊的詩匾,顯示主人的高雅品位。

路兩旁有賣紹興特產的小喫店、小賣店。一店主看到我們熱情地打招呼,讓我們進店品嚐這裏的特色:各種味道的豆腐乾以及油炸臭豆腐;千層雪香酥、桂花糕、茴香豆;還有艾葉餃,用艾葉煮熟與糯米一起包的餃子,表面綠綠的包裹着芝麻、核桃、冰糖,有艾葉的清香,流淌在嘴裏,醉在心裏。

不時地看到頭戴黑色或棕色小氈帽,蹬着三輪車的車伕。據說氈帽也是紹興的一大特點。我突然想到魯迅的《故鄉》描寫的閏土:“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阿Q正傳》中的阿Q沒有現錢,便用一頂氈帽做抵押。

在路上 | 相遇紹興

西園漫步

來到西園,這裏過去是皇家林園,現在是仿照宋代園林佈局重新建成的,具有現代和古典結合的美。

以湖水爲中心,亭樓都是對稱相鄰,四面有四座亭子。我們踏入林間幽靜的小路,竹林、樹木、花草伴在左右,陽光時隱時現。突然前方有一灰瓦鑲邊的迴廊擋牆,牆上有傘形的窗,另一側是錯落有致的長方形窗。無論在裏邊觀望還是在外面觀望,都能看到對面的景緻,迴廊百轉千回,迴廊盡頭還是迴廊。

從臺階下去,是圓圓的湖水,湖畔岸上秀麗氤氳,湖水清澈,樹影倒映,湖中烏篷船在水中盪漾,不禁想起了“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詩句。

往前走過石板,來到一樓亭。這裏正有幾個越劇老友,在樂器合奏下,一男子有情有味地唱着越劇。

每個亭子的名稱很有詩意。如“春榮”:意境春暖,所對景緻楊柳;“夏陰”:夏聽竹,離湖最近;“秋芳”:秋聞菊香;“冬瑞”:對面是梅樹,能一覽無遺看到梅花盛開。眼前浮現出文人雅士在此飲酒賦詩的畫面,春夏秋冬四季,坐在各個不同亭子欣賞不同的景觀,抒發各自的情懷,真是人生一大樂趣。

在路上 | 相遇紹興

蘭亭竹韻

蘭亭在紹興郊區蘭渚山下,是中國四大名亭之一。碑上的“蘭亭”兩字,爲康熙皇帝御筆所書。此處崇山峻嶺,沿茂林修竹步入,眼前有一小竹屋,全用竹子搭成,門窗都是竹子,邁上竹子的小橋,手扶竹子的欄杆,來到竹屋前。看到這雅靜的小屋,我有種在此永住不想離去的念頭。竹林環抱,竹屋靜臥,在此景裏不是神仙也是神仙。

出了竹林,一碑矗立眼前,上邊的字跡是王羲之《蘭亭序》。真是“翩若驚鴻,宛若游龍”,讓人大飽眼福。

一條清澈的溪水流入眼簾,岸邊擺放蒲團數個,有文人用的古典讀書寫字桌。我坐在蒲團上看那曲水流觴,彷彿自己在夢中。來到一平坦處,隨着高山流水音樂舞起了太極拳,那一刻我和山水融爲一體,一會激昂,一會風平浪靜,一會潺潺流淌,飄飄蕩蕩……

在路上 | 相遇紹興

偉人思憶

在紹興,大街小巷都充溢着魯迅文化,魯迅中學,魯迅小學,以魯迅名字命名的單位比比皆是。

來到魯迅的故居,從祖居一路走到百草園還意猶未盡。在三味書屋,見到了魯迅先生學習時刻過的“早”字書桌,看到了魯迅睡覺的牀以及他母親的臥室,桌子上有魯迅母親留下的一個小籃子、一把剪刀和一塊布,還有廚房用具等。園內有銅像,是魯迅聽奶奶講故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曲描寫魯迅童年往事的優美華章。在魯迅的筆下,百草園裏是一個充滿顏色和聲音的世界,矮泥牆、桑葚、皁角、蟋蟀、蜈蚣,還有傳說的美女蛇等,都表現出魯迅兒時的童心和無限的樂趣。

我們又來到周恩來祖居,看到了一代偉人的家史。周總理生前聽說當地政府要把他的祖居重新修建,說你們要重新修建我永遠不回來。至此這裏一直保持原樣。

我陷入沉思,偉人一生造福後人,他的故事也在激勵後人。每個人的歷史要靠自己去書寫。

紹興是充滿詩情畫意的文人搖籃,也是偉人輩出的福地,她獨有的風情和文化讓我流連。

夢中的紹興,即將告別。我輕輕地來入詩入畫,我又輕輕地把山水秀麗的紹興帶走,珍藏在我的記憶裏。

(燕趙都市報 特約撰稿 張秋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