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在南江鄉愁文化學院學習

A保護

文化品牌立起來

米倉道從北到南縱貫南江全境,目前已發現米倉道上的題刻、碑記、關隘、集鎮、村寨、摩崖造像等歷史文物30000餘件(處)。

南江是一片紅色土地。全縣現存紅軍石刻標語67處(幅)、革命遺址和文物182處(件),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國家二級文物3件、國家三級文物4件。

一處處古蹟、一件件文物展示着秦巴地區悠久燦爛的“文明史”。保護文物古蹟,就是傳承歷史文化,留住鄉愁記憶。“當前,首先是要把南江文化品牌樹立起來。”南江縣文廣新局負責人說。

近年來,南江縣深入挖掘和研究米倉道文化,打造“巴山夜雨”區域公共文化品牌;組織編寫《米倉道文化系列叢書》,豐富米倉道文化內涵,推進米倉道納入蜀道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全力打造“文化標籤”。

在紅色文化保護方面,南江縣建立了巴山游擊隊紀念館、南江縣博物館、長赤縣蘇維埃政府舊址3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年平均開展各類紅色教育活動80餘場,60餘萬人次參觀。目前,該縣正在積極爭取紅色旅遊項目,圍繞紅31軍戰鬥遺址,加快建設“一軸兩翼五區”紅色旅遊精品旅遊線路。

爲大力傳承保護民俗文化,南江縣興建了全國第一所鄉愁文化學院、鄉愁圖書館和鄉村川劇藝術團。積極開展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工作,將“巴山背二歌”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說春”“巴山茅山歌”列入省級非遺保護名錄。巴山婚俗、爨壇戲、長赤麻餅等17個項目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成立10個非遺項目傳習所。

值得一提的是,南江縣全面開展村史館建設,創立“村史館+鄉村書院和村史館+文學院”模式,展示村容村貌、名人鄉賢、道德模範、農耕文化等,留住鄉愁記憶,讓人脈、文脈、根脈薪火相傳。

B 惠民

文化服務菜單化

悠揚動聽的歌聲在上空飄揚,時尚動感的舞蹈充滿活力,詼諧搞笑的小品讓人捧腹……近日,一場惠民活動在南江縣正直鎮長灘村舉行。文藝演出精彩紛呈,有廣場舞、民族舞、獨唱、合唱等。“這些豐富多彩的節目,都是我們老百姓自己點的。”村民李貴富高興地說。

長灘村的文藝演出是南江縣文化惠民活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南江縣實施“菜單式”文化模式,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與羣衆文化需求有效對接。

“菜單式”文化模式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南江縣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和羣衆意願,送羣衆喜愛並且能用、會用的設備;精準對接羣衆文化需求,開展全民廣場舞大賽、民歌大賽、器樂大賽等文化活動,增加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開展“你選書,我買單”活動,廣泛調查農家書屋讀者需要,徵求鄉村羣衆的閱讀需求,將“選什麼書、讀什麼書”的權利賦予讀者,提升精準服務能力。

爲豐富文化惠民活動的節目內容,南江縣創建了《歌唱新南江》《情暖鄉村》《集州歡歌》《美麗鄉村·幸福有我》等羣衆文化活動品牌,以及《相約光霧山》系列旅遊節慶活動品牌,年開展各類送文化下鄉活動260餘場次,觀衆人數達50餘萬人次,滿足了羣衆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文化服務的美好需求。

C 融合

文化資源活起來

走進南江縣紅光鎮黑池村,一株株楊梅樹長勢喜人,村民們正在鬆土、鋤草。按照產村相融、成片推進的要求,紅光鎮結合新農村建設,採取“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流轉土地,種植楊梅500畝。今年6月,紅光鎮楊梅成熟,南江縣舉辦了首屆南江“楊梅採摘節”,吸引了市內外的遊客前來採摘。楊梅是繼正直七彩林業、下兩雲頂茶鄉之後又一極富地方文化特色的旅遊產品,是南江縣文化與鄉村旅遊緊密融合的又一體現。

南江縣文廣新局負責人說,融合是鄉村文化資源活起來的重要法寶,是鄉村文化振興不可忽視的一種方式。近年來,南江縣將文化與農業、旅遊、商業相融合,讓鄉村文化看得見、摸得着、記得住,實實在在留住鄉愁記憶,展現鄉村文化。

文化與農業融合。重點打造正直七彩林業、下兩雲頂茶鄉、團結玫瑰花海、紅光楊梅基地等12個特色鄉鎮農業產業,通過發掘文化底蘊、植入文化元素、開展文化活動等方式助推觀光旅遊,激發鄉村經濟活力。

文化與旅遊融合。高度重視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制定實施了“生態立縣、文旅強縣、綠色崛起、同步小康”的重大發展戰略,以文化助推鄉村振興發展。

文化與商業融合。積極挖掘草編、竹雕、蓑衣、斗笠等傳統手工藝,對產品進行深加工;以企業或商業綜合體爲主體,文化部門積極參與,組織鄉鎮和社區羣衆參加各類文化活動,既匯聚了商業人氣,又豐富了羣衆文化生活。

D 保障

振興責任擔起來

在長灘村,記者看到,美麗的新村裏健身設施齊全,文化室還有音響設備、舞蹈服裝、樂器以及圖書等。對於村裏的文化事業,今年60歲的村民劉大福感慨頗深:“以前想跳舞都沒場地,現在不僅設備全,而且還有專職的文藝幹部教。”

爲保障鄉村振興戰略落到實處,南江縣成立以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鄉村文化振興領導小組,各相關部門及鄉鎮主要負責人爲領導小組成員,將鄉村振興納入鄉鎮及各部門年度目標考覈。同時,全縣48個鄉鎮均配備了2-3名文化專幹,516個村和114個社區共確定了630名文化管家,專職負責文化工作。

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人才是決定性因素。南江縣健全基層文化管理隊伍,引進專業素質過硬的基層文化工作者20餘人;採取“縣聘鄉用”機制選聘文化志願者,爲48個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配備2至5名專(兼)職文化志願者,516個村、114個社區各招募1名專(兼)職文化志願者,全縣共招募767名文化志願者提供文化服務。

同時,每年縣財政投入專項經費不低於900萬元,將鄉村文化陣地設施建設、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羣衆性文體活動補助等列入財政預算。廣泛吸納民間資金投資文化建設,採取政策導向、社會榮譽等手段,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民間資本建設各類文化設施和服務網絡,開展有償服務,舉辦公益文化活動,贊助公益文化事業,從而解決由於公共財政投入不足的問題,並使之成爲文化事業發展的有益補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