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玄裳

- 素语 -

蔬中黄瓜,果中西瓜,

皆凉气四溢,满口脆生。

热腾腾的夏季,正是瓜果满架的好时候。

西瓜自是必不可少的夏粮,此外还有油绿的黄瓜、脆甜的香瓜、清爽的丝瓜等,或鲜食或凉拌,十分地解暑畅气。

大多数人吃西瓜之前,喜欢先将西瓜放冰箱里冰一会儿,等到再拿出来就是凉滋滋的一大块,被冰过的西瓜吃起来也愈加地甜。

知夏,知夏,不如吃瓜

在没有冰箱的年代和地区,人们就用“天然冰箱”——井水来冷浸西瓜,既方便又养眼。

怎么个养眼法呢?

汪曾祺写他的夏天,“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知夏,知夏,不如吃瓜

相似的是,以前每到夏天,学校小超市的老板就会在冰柜上架一块砧板厚的木板,然后从冰柜里搬出一颗满溢凉气的西瓜,拎着长刀就剖了下去。

有的西瓜熟得好,刀尖戳进瓜皮不多点,瓜就“喀”地一声裂了个红彤彤的口子。让人担忧瓜熟太过,瓜瓤会太沙,不够清甜足汁。

想来,吃西瓜的乐趣之一,也在于剖西瓜的那一刻。看到瓜瓤鲜红,透着一点亮晶晶的粉色,都会松一口气,庆幸自己选了个味儿不错的瓜。

西瓜是夏季的大众情人,相比之下,滋味更加清淡的香瓜虽低调,却有更佳的口感和香味。

就像老舍称赞北平之夏天时说的,“西瓜虽美,可是论香味便不能不输给香瓜一步。”

知夏,知夏,不如吃瓜

香瓜多为漂亮的圆,也有不规则的羊角状,滑溜溜的皮,或金黄或玉白或淡绿,以极脆甜生香为胜。

老舍和汪曾祺在文中都提到的北京“羊角蜜”,是一种香味甚浓的瓜。老舍称其银白、又酥又甜,适合文雅的仕女模样的人吃。而汪曾祺则说有一种味浓而肉脆的“牛角酥”,在北京又叫“羊角蜜”。

不知道这俩人说的本就不是同一种瓜,还是“羊角蜜”在相距甚远的南北地区长出了两种不同的滋味,有点南橘北枳的意思,但这一酥一脆,一白一青,都让人回味无穷。

知夏,知夏,不如吃瓜

被冰过的香瓜,去了籽,切成小船块,从一端开始咬,就能同时尝到瓜心的蜜甜和外皮的青脆,无比爽口,清爽的瓜香也叫人上瘾。连吃好几块,积聚的闷燥都被冲淡了许多。

瓜果好消遣,蔬菜类的黄瓜丝瓜也正当时。

要论黄瓜的经典吃法,那必是拍黄瓜。黄瓜切小段,每段都用刀背稍拍使裂口,然后拌上蒜、醋、盐、糖、辣椒油、花椒油等。制花椒油,可以用烧到冒烟的热油浇到花椒上,一阵噼噼啪啪之后,花椒香气就被炸出来了。

知夏,知夏,不如吃瓜

清代《素食说略》里写到黄瓜,也是以拍块凉拌为佳,再拌上面筋或豆腐。“嫩者拍小块,以酱油、醋、香油沃之。或同面筋或豆腐拌食,均脆美。”

《食宪鸿秘》还提到,黄瓜要用甜酱腌,才会十分脆美。这大概跟新鲜黄瓜蘸甜面酱的吃法差不多,不过腌渍黄瓜,还是以酸香为上。在东南亚菜里,腌黄瓜别具特色,配重酱的荤菜或直接配白米饭都很合适。

有意思的是,《食宪》的译者注里提到,江南人王黄不分,所以还把“黄瓜”叫做“王瓜”。

知夏,知夏,不如吃瓜

相比黄瓜,丝瓜因为不脆,是绵软的口感,因此总有种“吃老人食”的感觉。丝瓜的气味也很特别,不如黄瓜那样清氛。

所以《素食说略》里称丝瓜最好的吃法是“同以冬菜、春菜𬊈汤浇饭,为尤佳也。”不过对于喜欢吃丝瓜的人来说,清炒丝瓜也是足够美味的。

知夏,知夏,不如吃瓜

知夏,知夏,不如吃瓜。

或甜或青涩的汁水在呼哧呼哧声中糊了满嘴,吃完后,再捧把凉水抹净手和脸。

凑近吃瓜的手,还能闻见清新的瓜香味。除了空调冷饮,大概也只有吃瓜,能让人感到夏日的爽利了~

知夏,知夏,不如吃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