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種牽掛,不會因爲時間的流逝而減弱,反而會更加的深沉;有這樣一種思念,不會因爲距離的遙遠而衰減,反而會更加的掛念;有這樣一種眷戀,不會因爲情緒的低落而煩惱,反而會更加懷戀;而這所有的牽掛、思念、眷戀都來源於一個地方,那就是故鄉。故鄉是美好的,故鄉是單純的,故鄉是我們永遠回不去的青蔥歲月,也是我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地方。自古以來鄉愁都是許多文人墨客筆下的重要話題之一,比如岑參《逢入京使》中的“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或是詩仙筆下《靜夜思》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亦或是詩佛所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等等,都是表達了一種強烈的思鄉之情,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首思想的詩。

化不開的鄉愁,解不開的牽掛,由此成就出一首千古佳作!

《鄉思》

北宋:李覯

人言落日即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這首詩的大意是:人們都說太陽落下的地方是那天空的盡頭,而我望盡了天空的盡頭也沒能看到我的家鄉。本來我就已經怨恨眼前的青山阻擋了我的視線,現在這大山還被傍晚的雲彩遮擋住了。

這首詩的作者叫做李覯(讀gòu千萬別讀錯了)字泰伯,號盱江先生,是北宋時期一位十分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等,他在積貧積弱的北宋出生,而且家境十分的貧寒,但是他十分刻苦,勤學奮進,保有一顆濟國安民的心,而且放到現在來講他絕對算是一個神童,5歲的時候就精通聲律、學習書法,10歲的時候就能鑑賞傳統詩文,20歲的時候就開始聲名遠播,然而就是這麼有才華人卻在科舉之中連連受挫,這也是由於當時的科舉制度問題造成,我們在這裏不多加細說。

化不開的鄉愁,解不開的牽掛,由此成就出一首千古佳作!

從受挫以後他就開始推辦自己的學堂,而且因爲他精通儒家思想,所以當時得到了極大讚譽,“爲盱江一時儒宗”被稱爲“盱江先生”,而他的學生比他有名比如曾鞏等,最終他還是在范仲淹等人的舉薦進入仕途。

詩的前兩句“人言落日即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主要是從望感受上所描寫,日暮時分作者極目遠眺夕陽下墜,想到了人們經常說的落日既天涯的說法,可是此時作者能夠明明白白的看見此時的落日,可是卻望不到自己的家鄉,此時作者心中的失落可想而知,所以只這兩句就將作者的鄉愁寫的無比的深沉,同時這落日之時也是爲了下兩句做鋪墊。

化不開的鄉愁,解不開的牽掛,由此成就出一首千古佳作!

詩的後兩句“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則是承接前兩句。前兩句已經告訴我們是夕陽下落只是,而隨着時間的流逝,夕陽也開始漸漸地沒入大山的背面。而作者的視線也被壓迫到了近前的大山之上,這裏的“恨”不僅僅是因爲大山阻攔了自己的視線,同時也是恨自己與家鄉的距離太過遙遠。同時也包含作者心中對鄉愁的無限感慨。“碧山”則是很好的體現了夕陽落下之後大山的景色,相對於常用的“青山”“綠山”更符合傍晚時分的較暗的場景。本就是視線不好,此刻大山之上還籠罩了一層雲霧,則更是不見他物。

化不開的鄉愁,解不開的牽掛,由此成就出一首千古佳作!

從全詩來看,四局層層遞進,感情越來越濃烈。而場景也是由明到暗,逐層推進,中國古代詩詞作法,有透過一層、加一倍寫法,從此詩之中可謂是表現的淋漓盡致。不失爲一首千古佳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