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最后一天,我翻看手机里的相册,选出了年度最喜欢的三张照片。

这是2017年7月的北京,我想讲讲它们的故事。第一张:过客

七月的北京,盛夏。

偌大的北京火车站的地面,坐着许多人,他们三五成群,就这么坐在地上,落落大方,没有什么羞涩的神情。

我们并不能从照片中识别他们的身份,但是,他们应该不是北京人。他们的状态,其实是更多来北京的人的状态,这种状态叫做漂流。“北漂”即如是。

我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苦于昂贵的宾馆房价,硬是在肯德基呆了一晚。他们很多人或许也抱有同样的心情,在火车站门口将就一晚,对付过去。

第二天清晨,他们还会去向不同的目的地。北京站的门口,总是迎来不同的人群。第二张:融入北京

这是北京的景山公园,我在湖边抓拍下了这个镜头。逆光拍摄,我们看不清他们的神情。但是,我记得他们是悠然的、快乐的,他们是自在的。

很多人来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最终的目的就是过上这样的生活。面对那些司空见惯的游客,他们不会因为周边的景点而感到惊奇,因为他们早已熟悉。著名的景点,还有一草一木,早已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必惊奇。再者,他们不必像游客一样,担心流连而往返,他们有了车,有了房,有了属于这个城市的“身份证”。

当然,这有些乐观了,不是每个人都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更多的人,也融入了北京。只是,他们并没有那么体面,房租的昂贵、上升的瓶颈,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压力。

是的,这是更多生活在北京的人的生活姿态。

自在的生活在北京,是幸福的,是幸运的。

漂流于北京,是沉默的大多数,也是可敬的。第三张:初至还是离开?

这张是我最喜欢的一张,或许可以把它命名为《相册中的北京站》。

北京,如同北京,更多地存于人们的相册之中。

我们向往北京,因为它是政治经济中心,因为它足够包容,因为它有着众多值得人们喜爱的理由。这一切,具象化为瑰丽城墙、湖光塔影,吸引了无数年轻人慕名前来。是的,照片中举起相机的这个年轻女子,她是激动的,兴奋的。

和向往对应的一种情绪,是“留恋”。这张照片也可以解读为临走之前的最后一张关于北京的照片。北京站,初到和离开,在相册里就像是同一张照片,依然那么好看。拍照的年轻女子,她应该很不舍吧!她极力想把北京留在自己身边,照片,已是最近的距离。

北京生活的三种姿态

回到题目,这是我所理解的北京生活的三种姿态。或许并不确切,北漂的三种姿态。

我已经很久没去北京了,北京是我第一个向往的大城市,我开始逐渐明白大城市的特点。大城市有很多优点,也会有很多压力。

只是,这是一种选择,作为选择,你需要对它负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