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新消費內參第525期文章

我知道,大家一定好奇,我爲什麼要寫這樣一個標題,這樣一篇看起來和新消費研究毫無關係的文章。

是因爲最近發生了太多不合常理的事情,以及行業裏越來越多迷茫的人跟我傾訴。

其實從18年到現在一年多來,我也越來越焦慮,越來越困惑,越來越看不懂未來的走向。

應該期待的東西,還沒有發生,而經歷的幾件事,讓我自己也開始產生迷惑。

沒有了一夜爆富的韭菜市場,沒有了販賣情緒焦慮,沒有了新技術增長的新動能,光靠着雞湯和雞血,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

最近3個月,曾經我見到的各種投資人都歇了,沒有看到什麼眼前一亮的趨勢,即使弄個產業聚會,大家好像沒有以前那麼興奮了。

好幾個曾經熱血的騰騰的朋友也歇了下來,創投圈貴族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草根創業者似乎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越來越渺茫。

我見到的所有的老闆都在跟我抱怨生意越來越難做,在缺乏大勢能和大資源之下,大家扭轉行業格局越來越難,互聯網公司AT強者恆強,沒有一絲鬆動的跡象。

我努力把自己所有知識結構用上,想一想,我們下一步到底應該向哪裏奮鬥.

下面的內容可能需要佔用你15分鐘,但15分鐘之後,你會非常有效緩解創業帶來的焦慮。

01

潛在的7個新機會

1 老年化的空白市場

所有人都在說95後的機會,但我反而並不是非常同意所謂95後的消費機會,因爲真正最大一波嬰兒潮是88後到93年齡段,在那之後的年輕人機會越來越少,所以談論95後機會的,可能是沒有認真研究過95後到底是多大人羣。

但是中國進入到老年化社會卻是一個不爭事實,接下來會出現一波新老年人的機會,這一波被雲化或者移動化教育過的新型老人,在移動端的無論是產品還是服務的供給嚴重不足。

2 產業與人才升級

新消費帶來的產業升級的結構性機會以及職業人才培訓的機會。最近一段時間焦慮的龍貓君見了很多來自於有產業基礎環境的城市。

人才在加速下沉,產業都在下沉城市之中,比如江浙一帶大量的製造業都面臨新動能的升級,新的人工智能與互聯網+和品牌化的意識會全面滲透到有產業環境的地方。

有產業的地方要走上以前以2B貿易爲中心轉向國內內需的品牌化道路,中國的底層供應鏈是沒有問題的。

除了產業升級之路,圍繞着產業升級而帶來的職業人才升級也擁有着巨大機會,圍繞着消費產業鏈條的美業,餐飲業,寵物行業等細分製造業的人才都要就地升級。人才升級才能帶動產業升級,高質量的職業培訓會給行業帶來大量的機會。

3 鄉鎮與三四線城市消費升級

一二線城市的消費升級已經趨與飽和,尤其是一二線城市在中國城市結構中其實是小人羣的時候。三四線城市消費升級正當其實。

一二線城市已經趨於飽和的消費產能,品牌產能將會從一二線城市中溢出效應,會逐漸滲透到區域城市中心,甚至於四線縣城。在這個大背景之下,將會誕生一波平價品牌機會,中國的10元店將會誕生重做的機會。

4 巨國效應紅利將會在新消費裏重演

中國本身就是巨大機會,龐大人口,良好的基礎設施,發達的物流,充足的人口。巨國效應已經在互聯網中造就了巨無霸互聯網公司,在消費品領域也會重演巨國機會。品牌一定要加速下沉。

5 人工智能帶來的產業革命

舊產能在加速出清,舊產能的低效率,粗放式結構在這一波新舊錢之爭中越來越被新錢替代。人工智能應用會加速,人工智能不與產業加速結合,將會持續空轉。人工智能技術應該加快與基礎產業融合,在互聯網+時代之後,人工智能這些新技術要加快與有產業基礎城市結合。

6 產業城市概念帶來新機遇

城市營銷越演越烈,城市對產業爭奪會越來越激烈,將會加快形成產業城市概念,有產業的城市會在競爭中跑在前列,會形成一批有特色的產業城市概念。

在北上廣的天派技術流創業者會加速與產業深度融合,從而解決應用落地問題。

7 上市公司產業創投興起,帶來下游隱形冠軍資本化機會

沒有資本化,也就沒有加速新錢進入的機會,不做資本化,產業就不會有新人才,新技術流入。

上市公司在主業增長乏力的時候,設立產業化概念創投就是一個大趨勢,直接投資與自己產業相關下游,取代傳統VC投資,用產業投資+孵化概念將會成爲上市公司,尤其是有產業雄心的上市公司的必由之路。

而龍頭用資本買時間,不光在互聯網圈實現,也將在所有產業重走一遍,所有的產業都將開始資本化的新一輪進化之路。

這也就會打開新一輪產業創新道路,產業上游依靠併購重構優化產能,效率提升以後,再用資本去扶持下游真正產業創新公司,以及與產業有配套協同性的企業。

所以,與其投資與產業相關性不高的互聯網,不如打開錢袋子開啓產業孵化之路。

02

我們爲什麼焦慮?

大家焦慮,是因爲有人販賣焦慮。中國幾十年高速增長帶來了太多財富效應,這都不是一種新常態。

這個世界常態並不是增長,持續的永恆增長也是不持續的,康波週期理論高速我們,市場週期有高有低,一個人的命運,一定程度取決於國家的命運,也取決於個人的運勢。

中國90年代市場經濟紅利,以及2000年前後互聯網紅利,2009年開啓的移動互聯網紅利都是可見巨大紅利。

從小週期來說,始於2013年微信生態的用戶雲化過程的紅利,尤其是公衆號這一波已經幫我認識好幾個朋友實現財務自由的命運。

但很不幸運的是,我都沒抓住這種機會,真正入場新媒體做公衆號,既錯過了2015年廣點通一元錢一個用戶的紅利,也錯過了隨後的用戶微商化,私域化紅利,也沒能守住2013年開始的創投媒體紅利,幾乎可以說從2017年入場開始,就步步錯失機會。

從我個人角度而言,媒體這個大勢能基本沒有了,從17年開始寫公衆號開始用戶增長異常艱難,我是在紅利退場的時候開始進入的,前後堅持寫了近100萬字,用戶數還沒有巨大突破,每一個用戶獲取都異常艱難。

我相信今天每一個創業者應該都是跟我同樣的焦慮感受,除非在一個及其特殊的垂直紅利市場,大盤面整體是越來越艱難的,因爲大部分媒體已經走向大規模瘋狂變現的後期,所以於我而言。焦慮感應該不輸給大多數人。

因爲如果大勢能不再的時候,你要想逆轉勢能,就要麼有強人一頭資源的本事,要麼就是有時間上的先發優勢。

比如在風向來的時候已經早就在風向之前,要麼就是用大錢進入,在資本上具有優勢。在信息透明,人才價格透明以後,不管你承認不承認,資本就是一種先發優勢,比如瑞幸咖啡,就是具備一種資本後發優勢,也能在咖啡這種紅海市場中尋找到創新的機會。

所以,對於我們自己來說,在2018整個創投貴族化,小趨勢化以後,草根們肯定是越來越焦慮的。

不管承認不承認,經濟高速增長時代結束了,還不改變思維,不承認新的常態,還不接受不會有那麼多紅利時代,可能我們將會越來越難以承受這個時代變化。

03

如何才能不焦慮?

這其實是我自己問自己的一句話,也是很多人問自己的一句話。如果你還做着一個半死不活的項目,也半死不活的業務,持續只能靠雞湯堅持,沒有清晰路徑的時候,你要問自己的一句話。

1 果斷決策。關掉自己錯誤的路徑,形成破立也是一種擺脫焦慮的方式。

兩年前我的思考認爲小而美很重要,現在我的思考有所改變,我認爲企業小而強纔有意義。

小而美可能意味着你只是美,但不一定強,業務模式根本不紮實,增長極端乏力,長期在低水平重複建設,那可能意味着你要適時結束你的業務,開啓一段新的業務,而不是苦苦所謂雞湯的堅持。

今天不賺錢的企業越來越沒價值,少數依靠資本但是不賺錢的業務,也越來越顯示不收到資本的吹捧,所以今天第一件事思考的就是賺錢。

只有賺錢,才能激勵團隊。只有賺錢,才能促進團隊成長,只有賺錢,才能真正好好活下去。

所以,我認爲大量堅持三四年還不賺錢,或者賺很少錢的公司,死掉也許是一種解脫。所以一些在小品類裏三四年也不增長的品牌,放棄或者是一種選擇。

今天不增長就是一種死亡。尋求增長是唯一要義。這也是我在苦苦尋找幫助中小品牌增長模型的思考,也許接下來我會還很多時間致力於思考去找到幫助中小品牌增長的模型和路徑。

2 多走出去,多多交流。

抱團取暖,在冬天是十分必要的。別禁錮在自己細小的世界裏,多走出去交流,多區聽聽別人對未來的思考。

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固定在自己思維小圈子中,很長時間沒有自己的輸入能力,信息越來越匱乏,也就越來越焦慮。

有時候走出去,跟人的簡單交流,就能打開視野,緩解自己的焦慮感。

3 練好一門手藝

在焦慮的時代裏,只有手藝人不焦慮,有一門獨特的技能非常重要。獨特是差異性。最近上海的一個流浪漢爆紅,其實就是流浪漢的差異性。

所以,怎麼找到差異性,擺脫微創新概念,變得越來越艱難。微創新在過剩是滴。流量增長乏力時代越來越難。

而創新很多時候依靠於練好一門手藝,趁着焦慮,不如靜下來練好一門手藝。

4 做新生意

生意思維要重新迴歸,新生意人精神重新迴歸,管理重新迴歸。我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困惑於新一代公司不談組織,不談管理。

我小時候讀的商科書籍裏,管理和組織好像是必備的詞彙,但是組織和管理卻好像與很多新一代公司越來越遠,甚至營銷這個詞彙都開始變得諱莫如深。

很多公司都沒有營銷,沒有組織,沒有管理,好像只談產品,談行業,談商業模式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而新生意是用新的錢,帶着新的思維做舊的事情。所以在當下,提出新技術,新增長不如談新管理,新組織,新營銷。

重新做回生意人,腳踏實地,纔是能重回管理的時代。要想不焦慮,先不要被焦慮本身所影響。

——— e n 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