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倩倩刚开始的每天晚上做梦都在哭喊着:“妈妈,我好累,让我歇一会吧”,却在妈妈的一声声“我也是为了你好,孩子,你不能比别人差”的劝导中逐渐放弃了哭闹,变得沉默、不听话,并且十分容易生气,小朋友们到后期都不敢跟她说话了。那么,你家孩子暑假是怎么度过的呢。

还有十多天暑假就要结束了,如果这时问孩子一个问题:“你暑假玩的开心吗?”我想可能上一秒还微笑示人的孩子,下一秒就露出了“要杀人”的冲动。

现在的孩子,在外面几乎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却总能在人满为患的补习班中看到他们充满疲劳的脸庞。暑假已经不叫“假”,而叫做“冲刺”,美其名曰“暑期冲刺期”。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事情,小明在爸妈眼里是一个乖孩子,乖到父母的决定他从不拒绝。直到放暑假的前一天,他告诉老师:“老师,我不要放暑假,我想上学可以吗?”老师就纳闷了,这还有喜欢上学的孩子?追问之下才知道,原来爸爸妈妈已经给他安排了许多补习班、特长班,准备让他利用暑期好好冲刺一把,赢在起跑线上。所以小明觉得压力很大,他觉得暑假比上学还累。

小明的“遭遇”不是个例,无独有偶,8岁女孩倩倩也和她有同样的想法。

放假之前,倩倩妈妈已经给她的假期安排得满满当当,还特意制作了一张“暑期冲刺追梦表”。

每天6点起床,洗漱准备去补习班;这中间有很多的课程。比如:“英语、数学、美术、书法以及舞蹈”,一直到晚上8点,倩倩才能身心俱疲的从繁重的培训班中走下来。然而这还不算完,她还要完成她的家庭作业以及预习明天的课程,每天都是晚上11点才能上床睡觉。倩倩刚开始的每天晚上做梦都在哭喊着:“妈妈,我好累,让我歇一会吧”,却在妈妈的一声声“我也是为了你好,孩子,你不能比别人差”的劝导中逐渐放弃了哭闹,变得沉默、不听话,并且十分容易生气,小朋友们到后期都不敢跟她说话了。

很多家长常常抱有这样一个念头,“自己家的孩子决不能比别人家的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让孩子“上刀山、下火海”都在所不辞。而这就导致了这样一个现象:‘孩子明明不喜欢弹钢琴,但是周围好多孩子都在学,那他就必须去学’;‘老王家的儿子报了6个课程,而自己的孩子却只报了4个,不行,这样对不起孩子,于是赶忙慌的个孩子报别的班’……诸如此类,其实都源自于家长的“攀比”心理。

而此处的“攀比”并不是常态下的,而是对于自身不满,而把希望全部寄托于孩子的“畸形心理”。

虽然说这种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但是从长远来看,对孩子的伤害是极大地。

首先,盲目而无节制的补习只能让孩子身心俱疲,就像倩倩一样。刚开始他们可能觉得压力大,会像父母寻求安慰。而之后,寻求无望,他们会封锁自己,觉得没人理解自己,继而变得沉默。而这种沉默对孩子今后性格的形成影响是极大的,不要为了一时的“进步”,而摧毁孩子终生的幸福。

其次,完美的进步从来都是劳逸结合的,一味的“埋头苦干”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孩子的大脑就像海绵一样,吸收足够的水分之后,他的大脑就停止汲取,灌输再多的“能量”也无济于事。所以,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制定合适的“追梦作息表”,这样才能真正的追梦。

那么,你家孩子暑假是怎么度过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共同探讨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