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是2010年上映的一部台湾电影,虽然导演钮承泽想一再强调自己拍的是一部青春动作片,但是不可否认,电影里有很多的帮派故事是从真实事件中受到的启发,揭秘了台湾帮派的发展史。

《艋舺》受真实故事启发,揭秘了台湾历史上三大帮派的争斗史

台湾最有标志性的帮派就是“竹联帮”、“四海帮”和“天道盟”。1949年,国民党政府在内战中溃败,不少江湖大佬离开大陆,但多半逃至香港,来台的人数不多,也没有形成势力。因此在迁台初期,各地江湖生态基本维持“小诸侯”各据一方的局面。200万外省人移入,对台湾黑道的影响,反而是在50年代中期之后出现,而且主角不是大人,是一群当时十几、二十来岁的大孩子。

《艋舺》受真实故事启发,揭秘了台湾历史上三大帮派的争斗史

正如电影中所展现的,在艋舺为代表的一些繁华的商业区,这里的地理位置就像香港的庙街一样,是城市中最早的街区闹市。从日据时期开始,日本人利用黑帮势力巩固殖民统治,台湾的很多本土青年组成的帮派组织在这时壮大起来,本省挂的帮派继承日本浪人的文化,本地“角头”(黑帮大哥)间互不侵犯。

《艋舺》受真实故事启发,揭秘了台湾历史上三大帮派的争斗史

竹联帮与四海帮是所谓“外省挂”帮派的标志性两大势力,都是在1950年代类似于“太子党”逐渐成立起的帮派,其中成员多半是外省籍的眷村子弟。早期的竹联帮和四海帮,还只能算是不良少年打架斗殴的性质,当时台湾的警察局设有“少年队”,被少年队抓到的不良少年,免不了一顿体罚,但很多人也被劝入正途,有些更投身军旅。到了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更多的外省家庭因为父亲在军中,导致孩子缺乏管教,加上眷村生活的群居背景,于是这些大男生倾向于抱团以免被人欺负,或者去欺负别人,久而久之外省挂的帮派组织规模越来越大。

《艋舺》受真实故事启发,揭秘了台湾历史上三大帮派的争斗史

除了外省挂和本省挂,还有一类人叫“纵贯线”。纵贯线本来是台湾铁路局对中部和西部贯穿全岛的铁路干线的称呼,在黑帮话语里,却指的是那些实力强大到不受地域和角头帮派限制,黑白两道都要另眼相看的大哥。近些年“纵贯线”这个词被用滥了,变成凡是在纵贯线铁路沿线地区活跃的黑帮老大,不论江湖地位高低,都自称“纵贯线大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