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學子支農行程超2850公里,連續6年助力科技脫貧

中國青年網8月5日巴中電 (通訊員 陳璟怡)我國扶貧開發從區域瞄準和到村到戶瞄準結合實施的精準扶貧階段,已經轉入“決勝脫貧致富、提高發展能力”階段,科技扶貧更是國家扶貧開發的重要戰略。7月24日,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情繫三農”團隊兵分三路,分別前往巴中恩陽區、通江縣、成都新津縣開展一系列科技支農活動。

6年,情繫三農團隊連赴眉山市貧困村——清泉村,團隊的腳步同樣踏及雅安、邛崍、南充、雷波、通江等各大小縣城。97人,行程超2850公里,帶着踏破鐵鞋求真知的心,組織農技培訓推廣、農業科普講座,開展“夏季禽畜養殖消毒防疫”、“動物性食品衛生檢疫”、“畜禽污染治理”等專項實踐活動,依託本地特色產業,學以致用助力產業振興引領鄉村振興。

/ 特色產業喚小康來,技術扶貧創農增收 /

6年來,團隊情繫清泉村,助力“鵪鶉+梨”這對意想不到的組合引領清泉村脫貧攻堅。清泉村力推鵪鶉特色養殖產業,在政府和企業的支持下,陸續建立起數十萬只鵪鶉養殖規模,團隊着手畜禽衛生防疫,幫助當地不斷壯大畜禽防疫隊伍,完善防疫基礎設施,續航鵪鶉養殖發展。同時“曹家梨”品牌也做的有聲有色,逐漸結合“互聯網+”的銷售模式,不斷發展的梨鄉旅遊業,團隊在6年裏夯實當地土壤保肥技術、嫁接技術等,爲梨樹品牌打好根基。並建立幫扶農戶檔案,定期開展農戶培訓講座,助推支農日常化。

不僅如此,雷波黑豬、通江山地梅花雞也是情繫三農合作企業主營的特色扶貧產業,企業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爲貧困村免費發放仔豬、雞苗,以學生團隊的走訪調研及深入考察結果爲理論基礎,與教師團隊合作,助力企業發展,同時展開養殖技術培訓,帶動當地脫貧。今年,通江分隊在當地合作養殖企業的協助下,在當地考察和開展科技養殖宣傳7天。

“通江有三寶,本土山地梅花雞便是其中一寶,擦亮雙泉土雞品牌,瞄準鄉村振興謀劃產業融合,是梅花雞帶動扶貧的發展方向。”全面脫貧攻堅是雙泉鄉最首要的任務。爲進一步認識瞭解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指導意義,學生團隊深入瞭解當地“藤椒下散養梅花雞”養殖產業鏈,調研梅花雞如何撬動雙泉扶貧大產業;同時針對部分養殖場日常管理問題(圈舍修建、養殖密度等),以及無抗養殖實施狀況等問題,提供調整建議和設計方案,助力養殖場科學建設。

(團隊深入養殖場,考察雞苗優劣,爲養殖場提供技術支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熊俊龍 攝)

考察中,12名隊員加入養殖場“保種、種雞、成品雞”一條龍生產工藝流程中,陪伴將要啄殼而出的5300只雞苗茁壯成長,同時這批雞苗還需要隊員挨個注射疫苗。“新手上路”的隊員時常手足無措,突發狀況頻發,幾人都被注射器針頭戳到手指、手臂,但是在簡單處理後,都繼續投身工作“因爲保證它們的健康是我們的職責。”經過5小時的不間斷工作,這批雞苗的防疫健康得以保證。

(團隊動手操作配置雞新城疫苗。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熊俊龍 攝)

“以學生視角考察產業振興,以學生行動推動鄉村振興。陳璟怡談到實踐中團隊積極與企業互動的初衷,“這是一種雙向促動,助力產業振興的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實習融入當地的產業鏈,真正的站在扶貧一線、畜禽生產一線、食品安全一線去體察所學專業真正的價值。”

/情繫“三留守”人員,精神扶貧重在教育 /

“扶貧排查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但不僅僅是物質脫貧,更重要的是精神脫貧。”雙泉鄉田鄉長如是說道。在談及當地脫貧攻堅現狀時,鄉長表明雙泉鄉在堅定的執行“兩不愁,三保障”政策,在不愁喫不愁穿後,保障醫療,保障教育,保障住房安全。在教育保障方面,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要狠抓教育,從改變下一代開始”鄉長感嘆道。

在之前連續5年的支農旅程中,情繫三農在撫農幫貧的同時,也會融入一些青少年兒童科普和關懷的內容,如留守兒童的關懷、圖書募捐等等。此外,團隊針對實踐地青壯年外出打工,“三留守”人員較多的問題,也進行了適當的陪伴。“看到老人們滿懷回憶與喜悅的與我們講述雙泉鄉的往事,聽到小朋友帶着天真好奇的疑問與無邪的歡笑聲,更感覺在扶貧工作中,精神扶貧是必不可少的,哪怕只是短時間的陪伴,哪怕只是一些精神慰藉。同樣在支農過程中,村民們的笑容也是我們不熄的動力!”隊員們感慨道。

(隊員正在聆聽老人的故事。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熊俊龍 攝)

/行走於鄉間田陌,科技扶貧深入人心 /

爲宣傳好國家的科技扶貧政策,同時夯實種養殖業的發展基礎,打好衛生防疫預防戰。團隊先後走訪了雙泉鄉當地5個村落,對各村莊的基本情況、產業類型、區位特徵、經濟狀況和文化特徵做了深入訪談。團隊根據雙泉村5個村落的走訪收集和往年留底的信息資料,帶隊老師舒剛副教授及隊員就針對柑橘栽植、家禽養殖及防控、用藥安全,開展了3場入戶宣講會,幫助當地農戶夯實種養技術、加強藥品規範使用指導,助力對農戶結合自身實際,持續科學地開展種養實踐。

(團隊於雙泉鄉設點發放獸藥,並向村民講解如何用藥,強調安全用藥。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熊俊龍 攝)

在入戶宣講中,每天走上5、6公里山路是很常見的事情,有的時候還要背上二三十斤重的消毒器具或藥品。相對分散的養殖戶,崎嶇的山路,陡峭的坡道,還有氤氳梅雨天氣,無疑都給走訪增加了難度。但200份惠農知識手冊、2000袋獸藥在兩天的走訪中陸續發放到農戶手中,“我最需要的就是這種宣傳冊,根據上面列出的症狀我就可以提前瞭解到我家的豬到底得了什麼病嘛!”拿到宣傳冊的養殖戶李叔叔欣喜的感嘆。

(團隊走訪雙泉鄉當地養殖場,發放惠農知識手冊。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熊俊龍 攝)

離別之際,雙泉鄉鄉長田華向大學生們真誠的發出邀請:“希望有更多的農科學子可以來到食品安全一線,學以致用,通過科技幫扶幫助農民脫貧致富,也爲我國的食品安全事業保駕護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