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作爲“千古一帝”,唐太宗深諳御下之術,喜歡使用權謀把羣臣玩弄於股掌之中,使他們在爲自己賣命的同時,不敢有絲毫的異心。不過對於皇帝的這些做法,個別絕頂聰明者不僅能善於應對,而且還能利用合適的時機進行“反擊”,比如開國元勳、宰相李勣便是其中的典型。這件事,還要從太宗臨終前的一道命令說起。

唐太宗喜歡玩弄權術、駕馭羣臣

唐太宗臨終前,將太子李治託付給妻兄、宰相長孫無忌,然而考慮到後者的權勢和地位,覺得很有必要再選擇一兩個位高權重的大臣,幫助新君牽制長孫無忌,以防止他攬權專橫。可是就能力、地位、名望而論,能與長孫無忌平起平坐的大臣們或已經作古,或老朽不堪重用,唯一能與之抗衡的,便只剩下宰相、英國公李勣一人而已。

然而唐太宗深知,李勣才智超人、功勞蓋世,除了他能駕馭外,若想讓他竭盡全力地侍奉新君,卻是難上加難。原因無他,李勣身爲宰相、爵至國公,已是位極人臣,新君不可能再給他施加恩惠,而得不到恩惠,任誰也不會死心塌地地給主子賣命,古往今來,概莫能外。

在太宗的點撥下,李治明白貶謫李勣的原因

好在唐太宗深諳御下之術,喜歡劍走偏鋒,往往能以常人想不到的方式來解決難題。唐太宗爲了能讓李治有機會賜予李勣恩寵,便決定先將他貶謫出京,等到自己駕崩後,再由李治將其召還、起復,如此一來,雖然是繞了一個大圈,但卻給了李治施加恩惠的機會,就手段爲目的服務而論,實在是再好不過。所以在公元649年五月,太宗頒佈詔書,將李勣外放爲疊州都督。

太子不明其故,便向乃父詢問原因。太宗語重心長地跟他講:“李勣才智超人,我準備讓他輔佐你,可是你平時對此人沒有恩惠,恐怕難以讓他真心效忠。現在我把他貶謫到外地,如果他立刻動身赴任,那麼等到我死後,你就提拔他做僕射(宰相),並重用他治理國家。如果此人徘徊觀望,那麼就殺掉他。”太子聽後,深有所悟。

上謂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餘,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於後用爲僕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九·唐紀十五》。

李勣奉命出京,片刻不敢停留

李勣聰明絕頂,對皇帝的心思看的很清楚,所以從接到詔書的那一刻,都沒向家人告辭,便動身赴任,片刻也不敢停留(“世勣受詔,不至家而去。”引文同上)。不久,唐太宗駕崩,太子李治登基爲帝,是爲唐高宗,而高宗在即位的當月,便將李勣重新召入京師,並超拔他爲宰相(初爲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很快便晉升爲尚書左僕射)。

經過這波“神”操作,李勣表面上確實對唐高宗感恩戴德,發誓肝腦塗地,竭力報效皇帝,但內心深處卻對唐太宗父子恨之入骨,認爲他們是拿自己當“猴”耍,而當年自己若不是腦子轉的快,恐怕早已落得身死家破的下場。李勣看穿這一切,然後便在暗中等待機會,準備給李唐皇室一個教訓,一個難以承受之重的“衝擊”。

唐高宗即位後,立即提拔李勣爲宰相

這千載難逢的機會,終於讓李勣在高宗改立皇后一事上等到了。公元655年,唐高宗計劃以“無子”爲由廢黜王皇后,改立寵妃武媚娘爲皇后,卻不想遭到長孫無忌、于志寧、褚遂良等一干顧命大臣的強烈反對,讓他很是氣餒。就在此時,李勣卻以“此陛下家事,無須問外人”爲由,幫助高宗堅定廢王立武的決心,事情就這樣辦成了。事成之後,高宗對李勣感激不盡,而後者心中卻是冷笑不止。

它日,李勣入見,上問之曰:“朕欲立武昭儀爲後,遂良固執以爲不可。遂良既顧命大臣,事當且已乎?”對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上意遂決。引文同上。

李勣支持武媚娘上臺,並禍亂唐朝

李勣沒有看走眼,武媚娘不愧是唐朝的“破壞者”,登上後位沒幾年時間,便架空高宗,成了帝國實際上的主宰。等到高宗駕崩後,武后更是步步爲贏,沒幾年時間便篡唐建周,並大肆屠殺李唐皇室,若唐太宗、高宗地下有知,恐怕連腸子都要悔青。而這種局面的出現,跟被他們戲耍的李勣有着很大的關係。凡害人者必被人所害,唐太宗當年之舉,實在是咎由自取。

史料來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